石涛的人物画创作
石涛晚年委托忘年好友李写的《大涤子传》,一直是研究石涛的重要资料。由于是委托,其中记述的史实可以说是石涛晚年的自述。文中提到石涛最早与人物画有关的记录:“十岁即好集古书,然不知读……又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楚人往往称之。”[1]说明石涛在武昌跟陈贞庵学兰竹[2]的同时,已经开始了人物画的学习,并得到本地人的赞许。汪世清编《石涛东下后的艺术活动年表》[3]记载石涛的人物画作品《清原济山水人物卷》,纵27.5厘米,横31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共五段人物故事,依次是石户农、披裘翁、湘中老人、铁脚道人、雪庵和尚。第一段题:“石户之农,不知何许人,与舜为友。舜以天下让之。石户夫妻携子以入海,终身不返。甲辰,客庐山之开先寺,写于白龙石上。”甲辰为康熙三年,1664年,石涛23岁,东下途中,游庐山住开先寺。按纪年看为石涛现存最早的人物画作品,其中《铁脚道人》题跋提及自己在1669年再度攀登黄山一事:“余昔登黄海始信峰,观东海门,曾为之下拜,尤恨此身不能去。”《披裘翁》右下角书:“戊申新安太寺”。而按《石户农》纪年甲辰,石涛还没有到徽州,可以肯定这段《披裘翁》不是这一年的作品,或者五段在不同时间完成。整体风格上与现在确认为石涛最早的作品《山水花卉册》不类,风格已是来徽州以后的面貌,其中《雪庵和尚》与《山水花卉册》中的《读离骚》画意近,会不会是中年以后重绘,也只能是一种推测。
1.《十六阿罗应真图卷》
与《山水花卉册》风格有延续的应该是《十六阿罗应真图卷》(又名《十六罗汉图卷》或《白描十六尊者》)。从款题“丁未年,天童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石涛济”看,为石涛26岁的作品,时石涛到宣城已第二年。这件作品上有梅清跋:“白描圣手,首善龙眠。生平所见多赝本,非真本也。石涛大士所制十六尊者,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殆尽。自云此卷阅岁始成。予尝供之案前,展玩数十遍,终不能尽其万一,真神物也。瞿山梅清敬识。”与李在《大涤子传》中提道:“时又画一横卷,为十六尊者像。梅渊公称可敌李伯时。镌‘前有龙眠’之章赠之。此卷后为人窃去。忽忽不乐,口若喑者几三载云。”这个时期梅清有多首诗赞扬比他年纪轻的石涛,其中《赠石涛》[4]的“既具龙眠奇,复擅虎头赏”和“得真在涉目,入解乃遗像”句,更是把石涛的人物画与东晋的顾恺之(虎头)和北宋的李公麟(龙眠)比附。石涛47岁客扬州时,题明陈良璧《罗汉卷》还提到自己画《白描十六尊者》因由:“余昔自写白描十六尊者一卷,始于丁未年应新安太守曹公之请,寓太平十寺之一寺,名罗汉寺。昔因供养唐僧贯休禅师十六尊者于内,故名罗汉寺。今寺在而罗汉莫知所向矣。余至此发端写罗汉焉。初一稿成,为太守所有。次一卷至三载未得终,盖心大愿深,故难。山水林木皆以篆隶法成之,须发肉色,余又岂肯落他龙眠窠臼中耶?前人立一法,余即于此舍一法;前人于此未立一法,余即于此出一法。一取一舍,神形飞动,相随二十余载。”末署:“戊辰七月,清湘石涛济跋。”从文字记录上我们知道石涛画了两卷《白描十六尊者》,现存是第一卷,就是“应新安太守曹公之请”的这一卷。第二卷是自藏卷,“次一卷至三载未得终”,在1687年北上至清江浦被窃,而心情受到打击,沮丧之余,无心北上,故重返扬州,也说明《白描十六尊者》卷在石涛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作为以山水画名世的石涛,人物画作品在他26岁已具恢宏气象,并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正如他中年题跋里自述:“山水林木皆以篆隶法成之,须发肉色,余又岂肯落他龙眠窠臼中耶?”从现存第一卷看,画的虽是佛教人物,石涛把这十六尊者放在富有文人生活意趣的山林泉石中,人物形态刻画和相互间的组合呼应关系,流露出画家自己的情感意趣。与五代贯休《十六罗汉》以降的传统图式比较,虽然少了超凡入圣的气质,却多了静谧雅致的文人情怀,画出了与明代中后期吴彬、陈洪绶、丁云鹏人物画大家不同的理解,未落明末窠臼。
石涛 罗汉图
2.《采药图》
石涛在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画过一幅《采药图》,时年32岁,居宣城。《采药图》为立轴人物,画幅上古松亭亭如盖,遮天蔽日,虬枝和峭崖之间云烟缭绕,下方山路上一披袍持杖采芝人偶遇老者,施礼搭话。须发肉色仍是龙眠古意,衣纹、松枝、山石,皆信笔勾勒少皴擦。梅清在那个时期也有诗“石公烟云姿”“频岁事采芝,幽深信长往”,道出了石涛在敬亭山的生活情景。
3.《鬼子母天图》
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鬼子母天图》是石涛传统佛教题材的又一鸿篇巨制,约1683年创作于长干寺一枝阁。这幅作品描绘佛教济世开示的实例:释迦牟尼以神威示现佛法的无边威力,令顽固的鬼子母痛改前非。作品上有1693年石涛从北京返回南方之后所书的题赠跋文。从简短的题跋“草稿未成”句,可以知道现存《鬼子母天图》是未尽之作,意味着石涛还有更完整的创作计划来完成这幅《鬼子母天图》。
4.《观音图》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观音图》,影印本见《艺苑掇英》编辑部、上海博物馆合编《清初四僧精品集》上(1987年10月出版)。右下角有一行小字题款:“甲寅长至日,粤山石涛济敬写于昭亭双塔寺。”时年33岁,居宣城。这幅端坐的观音像,描绘的是一张清秀丰腴的汉人面孔,沉静而安详。人物双目微开,俯视下方,身体前倾,发髻、面庞用较工细的笔法描绘,小心细致,一片虔诚。石涛的这幅《观音图》,笔墨柔和,人物各形体结构比例恰当,肩部、四肢轮廓线条流畅自然,特别是观音的披肩长发缠耳,从法衣中飘至两侧,呈现不规则状,不同于一般佛教法相,反而多一些现世人物的活泼生动。用笔深受梅清启发,以动之以旋、润之以转的颤笔,勾勒山石衣纹,笔线提按强烈,衣纹似山石解索,以篆隶法成之。此幅画中开始呈现出石涛独特的笔墨特征,是其面貌走向成熟的体现。
石涛 观音图 纸本 193.6×81.3cm 1674年 上海博物馆藏
5.《锺馗图》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锺馗图》,右上款:“时乙丑清湘大涤子制。”乙丑康熙二十四年(1685),石涛44岁,居南京。大部分出版物又题作《人物》或《人物图》,实际是明清常见的世俗绘画题材——锺馗。画面老干横斜,白描锺馗腆肚屈膝倚干坐在小鬼身上,臀下白描小鬼扁平,夸张地被锺馗压成坐垫,更显画趣。老干横斜,寒梅几点,野篁数竿,又平添几分荒寒野趣。用笔淋漓纵率中见工致缜密,沉着痛快,造型古雅,神态稚拙,为石涛中年人物画代表作品。
石涛 锺馗图 纸本水墨 69.5×35.5cm 上海博物馆藏
6.《渊明嗅菊》
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人物花卉册》第五幅《渊明嗅菊》,左边沿小楷款:“采采东篱间,寒香爱盈把。人与境俱忘,此语语谁者。苦瓜老人济。”白文印两方:“老涛”“原济”,其他为收藏印。从是册其他画页款署“乙亥”来看,为石涛1695年的作品,时居扬州,往返于江淮间。画面柳树下渊明左手闻菊,右手衣袖因为忘神而下垂。画家信笔落墨,勾勒皴擦出悠然忘返于山水间的典型文人陶渊明形象。为石涛54岁精品。
7.《清湘书画稿》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清湘书画稿》卷的人物部分《老树空山一坐四十小劫》,款:“老树空山一坐四十小劫,时丙子长夏六月,客松风堂,主人属予弄墨为快,图中之人可呼之为瞎尊者后身,否也。呵呵!”丙子(1696)六月,石涛客歙县芩山渡松风堂,主人程浚,字葛人。从款上我们知道这是石涛再游歙县,“弄墨为快”之作,石涛年55岁。是卷构图特殊,近景中古柏苍翠,郁郁葱葱,柏干内一罗汉枯坐,红衣裹身,灰发及肩,双目紧闭,冥思有年。罗汉造型得章侯意趣,如他在一张陈老莲的作品上题跋:“不读万卷书,如何作画;不行万里路,又何以言诗。所以常人具常理、说常话、行常事,非常之人则有非常之见也。今章侯写人物,多有奇形异貌者,古人云‘哭杀佳人笑杀鬼’,无波水正使意外有味耳,得道子、龙眠衣钵者章侯也。”
石涛 清湘书画稿(局部) 纸本设色 25.7×421.2cm 故宫博物院藏
8.《渔翁》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山水人物花卉册》第八幅《渔翁》,是图行草款:“水云交际,渔翁活计,以手穿鱼,雨风色丽湖新,风雨忽至,观渔之乐,归来写此。清湘老人济。”款后白文印一方:“前有龙眠济”。这开册页水墨晕染,酣畅淋漓,除脸部五官和手为勾勒外,皆水墨自然匀染而成,并非常见的手法。这套册页另一开《兰竹》的款署“清湘大涤子醉后既得此纸,入手必须得罪此君为快时。乙卯二月大涤堂下。”款署前诗句还有“澄心堂纸醉传神”句,可知是册为石涛偶获好纸,心手双畅的得意之作。乙卯(1699),康熙三十八年,石涛时年58,已在扬州筑大涤堂,过上职业画家的生活。
石涛 山水人物花卉册·渔翁 纸本水墨 24.5×38cm 上海博物馆藏
9.《西园雅集》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西园雅集》卷,虽小楷长跋洋洋洒洒,但无纪年,从风格看为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后的作品。《西园雅集》也是明清文人喜欢的题材,叙述北宋文坛盛会,传有参加盛会的李公麟写《西园雅集》,图已不存,仅存同为雅集参与者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成为历代画家不断描绘的文本。右侧长跋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全文:“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着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其乌帽、黄道服、投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后人览者,不独图画客观者,亦足仿佛其人耳。”无纪年无落款,仅钤印若干,卷首钤:“恨古人不见大涤子极”白文印,自信如此,足见此卷在石涛山水人物画作品中的地位。
此卷为少有的满构图,布局通体严密,得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法,繁而不乱,密而不塞,自然庭院生机盎然,山石人物充塞有序,如行军布阵,气象恢宏。下笔松秀,取墨清新,在淡雅中见苍润,浓重处不见板涩,再利用浅绛设色,使浅径人物由实变虚,成为画面的节奏和画眼。笔墨技法富有变化,画面浓郁而空灵,假如早期的《十六阿罗应真图卷》仍得伯时古法,这卷才是不落龙眠窠臼,通篇勾勒、皴擦、点染蕴藉,人物景致略带疏野,山水人物相互衬托,满纸清湘手段。
石涛 西园雅集(局部) 纸本设色 36.5×328cm 上海博物馆藏
10.《对牛弹琴图》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对牛弹琴图》,画下方有一中年男子对牛弹琴,上方石涛手录“曹子清盐使(曹寅)”“杨耑木太史”“顾维祯幻铁”三人的诗,左下有石涛自己的和诗。其中和曹子清诗有“牛也不屑学人语,默然无闻大涤子”[5]句,和杨耑木诗有“牛叫知音切莫弹,此弹一出琴先烂”[6]句。杨耑木更是直接赞扬石涛画艺:“何年画手顾虎头,误墨染成乌牸牛。”[7]诸多石涛的传记提到这幅作品是脱去袈裟着道袍时期的画作,借题诗和画面的主题更对作者的心境和身世展开更多的联想。作者自录他人题诗再和诗,在石涛传世作品中鲜见。
石涛 对牛弹琴图 纸本墨笔 114×50cm 故宫博物院藏
11.《大涤子自写睡牛图》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大涤子自写睡牛图》,画幅右上隶书“大涤子自写睡牛图”八字,下钤朱文长方印“赞之十世孙阿长”,其后小楷长跋:“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请我身,如何睡牛背。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村老荷蒉之家,以甓瓮酌我。愧我以少见山林树木之人,不屑与交,命牛睡我以归。余不知耻,故作睡牛图,以见大涤子身前之面目,没世之踪迹也。耕心草堂自昵。”后钤四方印:“大涤子极”白文、“半个汉”白文、“零丁老人”朱文、“瞎尊者”朱文。无纪年,但除“瞎尊者”外,都是扬州大涤草堂建成后才使用,落款称大涤子,当为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或以后的作品[8]。丁丑石涛时年56岁。图中大涤子已经黄冠道服,蓄发留须,由仆人搀扶跨骑牛背,醉眼懵懂,似睡非睡,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用笔高古,造型简约协调,得龙眠意,酣畅地表现了画家的主观情绪,而且诗、画、书法相得益彰,确为石涛人物画创作的精品力作,更被研究者誉为“清初人物画少见的精品”[9]。
石涛 大涤子自写睡牛图 纸本墨笔 23×47.2cm 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