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与昆山及其《马鞍山色图》初探
□ 俞建良
董其昌,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享年82岁。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署香光居士。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少年时学于同乡莫如忠家塾,后又结交社会书画名流,诸如陆树声、王锡爵、韩世能等人,并致力于科举之业。明万历十七年(1589)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太保。后谥文敏。世人亦称为董华亭、董宗伯、董文敏、董容台。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他既是一位杰出的书画理论家、收藏鉴赏家,也堪称明末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画艺术家。
那么,像董其昌这样一位可以说是克享官禄年寿的艺术家,在昆山留下些什么呢?与玉峰有哪些关系?本文作一初探。
从董其昌家乡出发,不论前往苏州、南京或北京,沿水路必经娄江,也就是经过昆山。如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月,董其昌过娄江,观苏轼《种橘帖》。[1]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三月,昆山道中,以虞永兴笔法书皮日休《桃花赋》。[2]又,董其昌跋《宋拓王大令十三行洛神赋》云:“余得右军小楷四种,宋拓最后,求《十三行洛神赋》,廿年未有佳绝者,仅以宝晋斋[3]宋拓本附之。然字已漫,不足称完璧。兹从楚刘金吾购此本,与晋陵唐少卿家藏无异,乃以新刻米、褚小楷帖二种,前后护之。古人张画于壁,必以品正下中者先挂壁上,亦此意也。戊午三月二日,娄江[4]道中识。玄宰。”[5]“戊午三月二日,娄江道中”与前面提到的“戊午三月,昆山道中”,显然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此外,董其昌与著名收藏家张丑交往甚密。张丑(1577—1643),初名谦德,字叔益,号青父、青甫、米庵。昆山人。张氏几乎与董氏同一时代人,善书画、精鉴藏,著述甚丰,有《鉴古百一诗》《清河书画表》《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法书名画见闻表》《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等。据史料载,董其昌63岁那年夏五月五日,与张丑、陈继儒在苏州赏鉴李公麟、赵孟书画。[6]
在绘画方面,董其昌与昆山更是难以舍分。传世作品中有三图值得研究:《夜村图》《昆山道中图》与《马鞍山色图》。
《夜村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款落“戊午八月十一日,昆山道中写。玄宰”。钤“董其昌印”朱文一方,左下角有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的“烟客真赏”白文一方。又,史载崇祯元年的夏天,74岁的董其昌曾与王时敏同游昆山。[7]《夜村图》据故宫博物院专家考是属“仿古山水”的范畴,笔者认为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写生图,画的是昆山马鞍山西侧之景。此图,时近中秋,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绿树、堤岸、溪桥、房舍、浅滩、水波、小草在近处尚能分辨,清静之极,具有“平淡”中见“痛快”的特点。远处,秋的果实被夜色全然笼罩,甚至将树顶遮住,连天一色,犹如烟之流动,秀逸潇洒。作者十分讲究笔墨的韵律趣味。这种景色,不要说在三四百年前的明代,就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能见到。
董其昌 仿古山水图册之二·夜村图
《昆山道中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是图绘秋树扶疏下荒亭寂然,一桥通向画外,仍无人迹。隔岸青山,山脚朦胧,似为雨后初霁之景。董其昌此扇为金笺,而用笔不见浮滑。娴熟的墨法营造出全图的氤氲之气。扇上有董其昌自题“丙辰十月晦,写昆山道中所见”,是年62岁。此年三月中旬,他与姻亲范昶不和,导致民愤而避走他乡,直到秋天才事态平息。其间游了昆山、青浦等地。此扇可说是纪游之作,上有陈继儒观款。从此图的款识“昆山道中所见”,可窥见董其昌画的就是昆山马鞍山。众所周知,昆山别无它山,玉峰山是唯一,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山。故上海博物馆所藏此图,可重新命名为《玉峰山图》。
董其昌 昆山道中图 金笺墨笔 18.7×57cm 上海博物馆藏
《马鞍山色图》,款识“舟次湖上,用子久笔意,写马鞍山色,玄宰”。钤印“董其昌”。著录于《画中九友山水合璧》[8]《支那南画大成》[9]《董其昌书画编年图目》[10]《董其昌画集》《中国名画大观》等。据刘光启、刘金库先生考[11],董其昌“船上山水”的成熟期约在他55岁后,其《马鞍山色图》创作时间应是在1614年至1616年间,即60岁到62岁之间,这种推论有一定道理。此外,对其绘画风格作了精辟论述,亦言之有理,这里不作直录。但《马鞍山色图》到底画的是哪里?何处的马鞍山?马鞍山同名的山峰在安徽马鞍山市、四川宣汉县、甘肃正宁县、广西柳州市、贵州长顺县、湖北石首市、山东淄博市、浙江台州市、内蒙古赤峰市、江西景德镇、湖南新化县等地十余处均有之,刘、刘两位先生认为本图的风景,即金陵马鞍山(今称濮塘自然风景区)。据笔者考,董其昌的《马鞍山色图》画的并非是金陵的马鞍山,而是昆山的玉峰山。理由有以下三条:
其一,按刘、刘两位先生考,《马鞍山色图》创作时间应是在1614年至1616年间,而此间后期,乃至更早,董其昌一直活动于松江、青浦、昆山、太仓、常熟、苏州、无锡、嘉兴、杭州等地,跟南京关系不大。董其昌行经昆山的记载却很多,如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十月过娄江,观苏轼《种橘帖》真迹。万历四十年(1612)八月朔,“昆山道中”为明卿年兄绘图。[12]其题画云:“彩笔朱照郢都,客星容易落江湖。因君示我名山志,写得楚天清晓图。明卿年兄以所撰《承天志》见示,作此图报酬。壬子八月朔,昆山道中。其昌识。”同年,“壬子十月六日,昆山道中为夏有之书,同观者微王道人也,其昌。”[13]万历四十二年(1614)七月望,“舟行昆山道中”,作《秋林晚景图卷》。[14]万历四十三年(1615)春日,“舟次昆山道中”,书《王述帖卷》。[15]万历四十四年(1616)九月,“昆山道中”作《仿黄公望山水卷》。其款云:“大痴画法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途。独有高人赵荣禄,赏伊幽意近清标。董其昌画。”又题“余得黄子久所赠陈彦廉画二十幅,未及展临,舟行清暇,稍仿其意,以俟披图相印,有合处否?丙辰九日,昆山道中识。董其昌。”[16]万历四十六年(1618)三月,“娄江道中”跋《宋拓王大令十三行洛神赋》,又以虞永兴法书《桃花赋》。[17]万历四十六年(1619),二月作《书画册》,今藏上海博物馆。其第八开款云:“脉脉远山螺翠横,盈盈秋水眼波明。西北风帆江路永,片片不度若为情。偶书倪元镇绝句,不必与画有当也。己未二月望日,昆山道中,玄宰。”天启元年辛酉(1621),九月与文徵明《江山烟霭图卷》合并成卷上款云:“辛酉九月,舟行玉峰道中写此,玄宰。”天启三年癸亥(1623),四月题画:“癸亥四月,舟过昆山题画,玄宰。”天启六年丙寅(1626),九月作《朱晦翁诗意山水轴》款:“丙寅九月朔,在玉峰道舟中,玄宰。”天启七年丁卯(1627),四月题唐寅《梦筠图卷》有款识:“丁卯四月朔,玉峰道中识,其昌。”同年作书楷《琵琶行册》,其落款:“丁卯仲夏娄江道中书,其昌。”此外《明人翰墨集册》收录了董其昌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的作品,其款“其昌书于娄江道中,己巳三月朔”。
董其昌 马鞍山色图 绫本设色 96.5×35cm
再是《马鞍山色图》款识“舟次湖上”,这个“湖上”是哪里的湖?董其昌船上作画,款识中能见到的湖有:西湖(杭州),太湖、石湖(苏州),淀山湖(昆山),泖湖(青浦)。这些湖,距离昆山的马鞍山不远,董其昌当是最为熟悉。昆山马鞍山历代诗人均有题咏,诸如唐诗人孟郊和张祜等。北宋皇祐元年(1049)王安石遵照仁宗赵祯的旨意,特赴昆山考察水利,乘兴登马鞍山,拜读孟郊、张祜的律诗后,即兴步其原韵奉和,这是马鞍山的佳话。又,上海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图册之七》,董其昌款“舟次娄江,追写虞山所见之景”。这里的“娄江”就是昆山。此款也印证“舟次湖上,用子久笔意,写马鞍山色”,即刚离开昆山不久所作。
董其昌 仿古山水图册之七 金笺设色 29.4×22.8cm 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 仿古山水图册之七 纸本墨笔 42×29.6cm 故宫博物院藏
其二,昆山与松江一衣带水,特别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民抄董宦”事件之后,董其昌与元代顾阿瑛、倪云林尽散家财、隐居太湖时的心境既一样,又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在“书画船”上的日子更多,故作画是常事。除上面提到的董其昌画上留下了“昆山道中”“娄江道中”等款识,还有一件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图册之七》,董其昌款“戊午八月十一日,玄宰舟次昆山写”。这就不难看出,董其昌与昆山情缘是不可分割的,故昆山马鞍山作为绘画对象,也是在情理之中。
其三,董其昌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南宗”山水画的倡导者。其山水画风格,取法五代董源、巨然,宋代郭熙、米芾,元代黄公望、倪云林等诸贤之长,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八大、四王等画家。此《马鞍山色图》用笔老健,以书入画;层次分明,转折灵巧;柔中见骨,以拙取胜。此图前景树木攲侧,坡、树、房舍相互关联,将山后的主景呈现给读者,表现了董其昌惯用的笔墨技法。实际上,这种技法在前面提到董其昌的《昆山道中图》《虞山所见图》等作品中,已显端倪,其目的是表现山水画视觉之平衡。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大师名作丛书《董其昌画集》中不难发现,如《山寺晴岚图轴》约三分之二的作品画面,皴压右下角,而《秋山高士图轴》约三分之一的作品画面,皴压左下角,这是画家作画时留下的习惯痕迹,也是画面需要进行装饰的补充技法。而需说明的是这种补充技法与所描绘的物象本身并无关联。如溥伒仿董其昌《马鞍山色图》[18],因溥伒没有见过昆山的马鞍山,把右下角的坡放大,变成了另有山的一角,中间又把山之马鞍形与后峰相分离,结成群山,且多了“水”的成分,形式上似乎更秀美,已有别于董其昌所画。其实,董其昌所绘的《马鞍山色图》与《昆山道中图》一样,玉峰山是紧密相连的,这符合于昆山“一峰独秀”,也符合王安石的“峰岭互出没”诗句之意。
综上所述,董氏“南宗”为正统,追求笔墨,并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来表现阴阳向背。笔姿浑圆含蓄,柔中带刚,既有秀润之美,又有苍劲之力。树木的画法,也有独到之处,高低、远近极尽变化。在手法上,采用没骨、浅绛兼青绿,敷色用彩,几乎与水墨用笔相同,可见其驾驭笔墨的娴熟程度。因此,董其昌的“熟后求生”之说,从以“淡”为核心的崇尚自然的思想中延伸而出。当董氏认识到创造率真超逸的“淡”的意境,必须赖于精熟的笔法技巧时,“熟后求生”之说便成为追求平淡手段的一种补充。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中说道:“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
溥伒 临董其昌马鞍山色图
总之,董其昌所作的《夜村图》《昆山道中图(玉峰山图)》《马鞍山色图》,正是这种“淡”的最高意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为昆仑堂美术馆馆长)
注释:
[1] 郑威《董其昌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52页。
[2] 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董其昌法虞永兴徐季海书册》。
[3]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的书房名。
[4] 娄江曾称致和塘,为太湖入海水道之一,流经昆山城区。太仓为娄东。
[5] 缪日藻《寓意录》卷二。
[6] 樊波《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董其昌》,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
[7] 同[6],第278页。
[8] 《画中九友山水合璧》,有正书局,1925年。
[9] 《支那南画大成》第九卷,第182页。
[10] 《董其昌书画编年图目》,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下册第5页。
[11] 《文物天地》,总第220期。
[12] 同[1],第83页。
[13] 同[1],第85页。
[14] 同[1],第97页。
[15] 同[1],第101页。
[16] 同[1],第108页。
[17] 同[1],第116—117页。
[18] 溥伒曾临摹过此帧《马鞍山色图》,设色纸本,款题“抚香光居士笔意,雪斋溥伒”。溥伒(1893—1966),字雪斋,清宗室,擅山水。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