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龚贤是一位具有诗人才质的画家,也是具有画家才质的诗人。他的好友王于楝在《赠柴丈》诗中称其“一代人称诗画工”,他是当之无愧的。
龚贤作为一位诗人和作家,留给后世的作品是可观的,主要著作有《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和《中晚唐诗纪》。上海博物馆珍藏的《龚半千自书诗稿》当是《半亩园诗草》的选本。其好友周亮工在《读画录》中介绍其诗歌创作的情况时写道:“诗又不肯苟作,呕心抉髓而后成,惟恐一字落入蹊径。酷嗜中晚唐诗,罗致百余家,中多人未见本,曾刻廿家于广陵,惜乎无力全梓,至今珍什笥中。古人慧命所系,半千真中晚之功臣也。”由此可知,龚贤在诗文方面的功力是深厚的,创作态度也是非常认真的。统而观之,他的诗歌在内容上较为广泛,但以抒怀诗居多。有的诗抒写了对清兵入主中原的愤恨:“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无边秋草生。橐驼尔何物,驱入汉家营。”(《金陵诗征·登眺伤心处》)有的诗表达了对乡土的深挚爱恋:“就泊心无事,平看麦陇青。远天屯宿雾,寒水滴疏星。土俗那须问,乡音喜渐听。新诗吾索汝,半夜酒初醒。”(《金陵诗征·将至白门,江上晚泊》)有的诗寄托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寄谢交游人,与子别升沉。知已越天末,岁时遗好音。”(《半亩园诗》)有的诗倾诉了平生遭际和心底悲辛:“悔作浪游人,还家多苦辛。所交惟数子,一别便终身。叔夜懒成癖,原生病是穷。风烟接淮甸,相望即相亲。”(《金陵诗征·悔作浪游人》)有的诗描述了深夜吟诗的苦境:“水边独立月光低,露湿疏蛩乱草迷。在客几年头尽白,举家十口泪空啼。乡闾不可到书信,魂梦生憎连鼓鼙。暂解愁烦残醉力,吟诗中夜转凄清。”(《草香堂集·中夜》)也有的诗记载了观山临水的感受:“勒马瞻东岱,嵯峨势独尊。半空悬日观,一窦仰天门。气接荆吴白,云归齐鲁昏。久虚封禅事,碑碣幸长存。”(《金陵诗征·勒马瞻东岱》)总之,龚贤的诗作多是缘事而发,抒写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诗风既质朴诚挚,又不失清新明快,使人读后神魂为之震撼,情怀为之萦绕,意味深长隽永,慨然想见其为人。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对龚贤诗歌素有研究,认为“半千的诗虽不多,大率精炼,颇有晚唐人风味”。并结合龚贤《与费密游》诗,指出其诗作“确是格调清拔,意象幽远,令人百读不厌”(郭沫若《今昔集·题画记》)。无怪乎朱彝尊、王渔洋等清代文豪们在编选明清诗集时总将龚贤视为名家。
龚贤作为杰出的书画家,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当时活跃于南京画坛的书画家甚多,但以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八人最为卓著,史称“金陵八家”,龚贤则被公认为八家之首。评论家们认为,龚贤的山水画受到五代董源、巨然,宋代米芾、米友仁,元代黄公望、倪云林、吴镇及明代沈周等人的影响,然而,他能兼容并蓄,结合真景实境深入体味,从前人窠臼中脱颖而出,从而铸就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其山水画或表现崇山峻岭、长江大川的奇观壮景,或描绘南国水乡的旖旎风光,在使人感到幽雅恬静的同时,又觉得生机蓬勃,意象无穷,充满了对美妙境界的憧憬和向往。龚贤传世作品有《重山烟树图》《溪山无尽图卷》《山水册》《秋林茅屋图》《云峰秋霁图》《云山图》《秋溪书屋图》《柳拂高楼图》《寒江危栏图》《桃花书屋图》《秋山村落图》《溪亭秋色图》《急峡风帆图》《溪山早霭图》《梦游浙中山水图》《木叶丹黄图》《绿荫书屋图》《千岩万壑寄仙踪图》等。徐邦达先生认为他的《溪山无尽图卷》和《山水册》最称代表性的杰作。《溪山无尽图卷》,纵27.7厘米,横726.7厘米,纸本墨笔。系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所作。所画重山复岫,平林大江,纸墨相发,层次井然。或在嶙峋怪石间涌出一泓山泉,或在密林掩映中露出几间茅舍,或在山脚陡崖边极状大江之浩瀚,或在云霞缭绕处表现溪山之无尽。种种奇思逸致,在笔墨间无言而自溢。画家对于山石形质的表现,则灵活地掺用了披麻、豆瓣、小斧劈等多种皴法,并以“积墨法”反复皴染山石的轮廓与脉络,使石块在浓重浑融的墨气中显示出阴阳黑白的微妙变化,画树木的主要枝干多用淡墨勾皴轮廓。中间留出空白,不皴亦不染,使树干显得鲜明透亮。龚贤对树叶的画法也极为精心,通常的步骤是“一遍点,二遍加,三遍皴,便歇了。待干又加浓点,又加淡点一道,连总染是为七遍”(龚贤《柴丈画说》)。其《山水册》共为十二页,这里简介四页。第一二页墨气浑厚滋润,意境深邃灵妙,无愧大家手笔。第三页勾中带皴,自然天成,笔墨淡泊,立意高旷,可称别开蹊径。第四页道道平沙,层层丛林,依稀可见的船桅与赫然在目的村舍足以激引观者的悠悠遐思,造境奇妙别致,令人耳目一新。他画的《急峡风帆图》,题为玉山景色,当是对故乡昆山的怀念。他画的一些仙踪图则表现了对祖国神奇山水的审美感受。龚贤在世时曾自信自己的山水画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地。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画家程正揆题其画时也说:“画有繁减,乃论笔墨,非论境界也。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通此解者,其半千乎?”(《读画录》)这些话并无溢美之嫌。龚贤的山水画确实在清初画坛上独开生面,自树一帜,特别是在笔墨的运用上,明显脱出了古人的藩篱,表现了大胆而又新颖的创造。许多评论家认为,他汲取了宋人的“积墨法”,在表现山石时,先勾出坚实有力的轮廓线,然后皴擦渲染,层层积墨,使之浓重厚润,并有意显示山石受光的地方,宛若西洋画的“高光”(亦称辉点)。在用笔上,他纵横挥洒,畅达自如,在提按转折方面均有浓烈的书法韵味。对此,还是程正揆说得生动:“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结邻集·程正揆致龚半千》)总之,龚贤的山水画成功地抒写了南国山水浑厚苍秀的美质。其诗其画,相互映发,取得了超越古人的成就。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他“妙画殊无意,残书若有思”,意在赞许他的诗画达到无意若有意、深婉隽永的境地,大抵是不错的。
龚贤 溪山无尽图卷(局部) 纸本 27.7×726.7cm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