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学题名考略·《古画品录》
□ 李良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纪三国至梁画人二十七人,第以六品,前有序文一篇,言“画品”著述性质及品评标准。由于谢赫此书题名,历来官私著录时或不同,遂引起人们对此书原题的猜测,陈传席先生在《六朝画论研究》中提出一个看法,认为原书的名称当作“画品”。陈先生列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书当作“画品”的原因。
(1)即谢赫原书序文中自称“画品”。
(2)“画品”一名,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把人分为九品,对社会的影响极大,故当时论诗有《诗品》,论棋有《棋品》,论书有《书品》。其中《诗品》与《书品》均把所论人物分为九品,故谢赫之作称为“画品”甚合其理。
(3)姚最续谢氏之作,而名为《续画品》。
(4)唐代之前,皆称此书为“画品”。如唐许嵩《建康实录》“顾恺之”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曹髦”条。
第二,称“录”的原因。
(1)宋郑樵《通志》记载此书所录画家为28人,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用《画品》中的人物为29人。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27人,《画品》在宋代为残本。[1]
(2)此书即为残本,后人因据残本重刻,遂以《古画品录》名。此盖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名“古画品录”的原因之一。
现就以上几条辨证如下:
1.关于谢赫自称“画品”。
谢赫原文云: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2]
序言首先阐明《画品》的性质,后谓“随其品第,裁成序引”,又云,“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意为:根据《画品》一书的品格次第,“裁成序引”,这篇序言,不去考证《画品》来源,只是听说出自“神仙”,无处追寻。这里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画品录”其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序言中提到的《画品》;一是谢赫依附《画品》所作的“序引”。这类著作,性质近于编撰,即具录前人之作,然后加上序文与阐释部分,如“诗大序”“乐记”“尚书正义”以及“某某叙录”等,这里就存在一个疑问,即谢赫的序文中所提到的《画品》,是否即为《古画品录》本身,抑或是前代作者的遗存,而谢氏不过是加以整理,并加上“序引”,遂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面目?
2.九品中正制与《诗品》等问题。
按:九品中正制,当作“九品官人法”,宫崎市定认为其被误称为“九品中正制”,缘于后人对《资治通鉴》卷六九《魏文帝纪》文中“九品官人法”胡三省注的误解。[3]另外,对于中正以九品论人的风气,是否直接影响到《古画品录》的题名,结论尚嫌简单。至于钟嵘《诗品》将诗人分为九品,也与事实不合。《诗品》收录汉魏至梁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三人,分以三品,离为三卷,卷前各有序文一篇,后人将其合并,置于卷首。其第二卷序云: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4]
这种以世代先后,不以优劣为次的排列方式,源于中国尚古风气。王叔岷先生曾对《诗品》的体例进行考察,认为:《诗品》分《国风》《小雅》《楚辞》,与《史记·屈原列传》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相关,其行文格式有时亦明受《史记》词义影响。[5]另外,《诗品》序中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句,对于其中“九品”的所指,有两种说法,一为班固的《古今人表》[6];一为“九品官人法”[7]。虽然现在还无法确定钟嵘的“九品论人”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但“七略裁士”则明显出自刘歆之《七略》。《诗品》略纪诗人始末的作风,也与《七略》相近。因此,汉魏六朝时期的品藻风气,只能作为此类著作的写作背景,至于其写作的体例与题名,则还需进行广泛的考察。对于“九品”的划分,源于中国古代“数始于一,而终于九”的观念,故其区判列物,率以“九”为常格。若《禹贡》裂地为“九州”,又依地之高下制九等之赋[8];《尧典》依人伦亲疏之杀,止于“九族”[9];《礼记·王制》官备“九卿”[10];《周礼·大司徒》“辨五物九等”[11]。至于班固《古今人表》依人之才德,第为“九品”[12],则云祖述孔子。[13]可见,这种以“九”来区判事物的习惯,为中国历来之传统,非肇于“九品官人之法”。
3.南北朝姚最《续画品》及唐人皆称为“画品”问题。
宋代之前,书籍传播多系传抄,故题名不一,文字或异;后人著述称引,亦多省文,不必尽据作者自题。至于官私著录,因所见传本不同,时或两歧,若《隋书·经籍志》两存《诗品》之目,[14]至于省文、简称、改字诸端,不烦枚举。杨果霖先生《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15]一书举例繁富,可资参阅,此不赘述;《续画品》或名《续画品录》,可参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诸家文字》。[16]姚最未尝自名其书,“续画品”之称始自《新唐书·艺文志》,《通志》承之,《宋史·艺文志》同,实《通志》多承旧文,未能尽检原书,而《宋史·艺文志》则未必据作者自题,若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与《圣朝名画评》,《宋史·艺文志》作“新编五代名画记”“宋朝画评”。[17]
4.残本称“录”。
汉魏六朝书流传于后者,率多残本,无有因其残而称“录”者,如《宋史·艺文志》所著录浮丘伯之《相鹤经》为宋黄伯思自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18]《春秋繁露》亦为宋人所辑,[19]汉刘向《说苑》,隋、唐《志》皆云二十篇,[20]《崇文总目》云“今存者五篇,余皆亡。”[21]以上皆非完本,然诸家均不以“录”称之。且《古画品录》收录人数小异,又有传本不同之可能,不可遽断为“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