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图》所画为昆山马鞍山
在杨维桢一生游历之范围中,笔者努力搜寻与《春山图》画面、题诗相符合的场景。经反复比对,认为《春山图》所画之山应为江苏昆山的马鞍山(又名玉峰)。理由如下:
相符之一:孤山耸立。昆山在平江(今苏州)、松江(今上海)之间,因周遭平夷无山,境内马鞍山遂有“百里平畴,一峰独秀”之谓。唐宋以来人们常把昆山马鞍山称为孤峰,如宋人盖玙《慧聚寺山图序记》“想孤峰之擎寺”[4],宋陈省华《上方》“四望平川独一峰”[5],元末殷奎《思贤亭记》“昆山一邑之胜曰马鞍山,孤峰闯焉,拔出于百里之甸,危巅卓锥,峭壁积铁”[6],明文嘉题沈周《两江名胜图册·马鞍山图》“昆山吾数游,平地见独立”[7],明王鏊《舟中望昆山》“云外孤峰影坠江”[8],《康熙昆山县志》“县境连接湖海,而孤峰特秀”等。
相符之二:层峦叠嶂,且有双峰。细审《春山图》中山峰的形态特征,与昆山马鞍山基本相符。一方面,正如宋王安石《昆山慧聚寺次张祜韵》“峰岭互出没,江湖相吐吞”、释冲邈《翠微山居》“高山远望石碐碐,叠嶂回峦数十层”所云,马鞍山虽小,却也是层峦叠嶂。另一方面,如清人项骘诗云“马鞍双角插天西”,山形似马鞍,主峰位于西北,另一峰位于东南,西高而东低。《春山图》主峰中间有“U”字形缺口,类似马鞍形。
相符之三:文笔峰。“文璧峰”未闻何处有,疑为文笔峰。文笔峰在云南丽江,海南定安,贵州瓮安、铜仁,福建惠安,湖北南漳,江苏昆山,江西宜春,浙江平阳,山东威海,湖南醴陵等地都有,而杨维桢行踪所至,仅江浙地区及京杭运河沿线,惟有昆山文笔峰曾经涉足。文笔峰原在昆山马鞍山妙峰塔西,明万历年间移至西峰之巅。在吴方言中“笔”字读入声,与“璧”同音。杨维桢客居于此,出现笔误并不奇怪。
关于“璧”字之误,其实也有缘由。昆山马鞍山产玲珑石,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因而很早就有“玉峰”之名。宋《淳祐玉峰志》云:“近年以来得石镵之,则莹洁之态俨与玉同,得非地因人胜,而马鞍山可以出玉耶?”宋曾几《乞昆山石》云:“昆山定飞来,美玉山所有。”[9]故杨维桢把文笔峰写作文璧峰亦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
相符之四:山下寺院。画中寺院在山脚下,符合昆山马鞍山建寺的历史。马鞍山寺院始建于梁天监十年(511),梁武帝赐额“慧聚寺”,在山脚南面,规模很大,为登山必经之地。慧聚寺于南宋淳熙、端平年间两遭火焚,淳祐年间(1241—1252)复建。元至正廿三年(1363)再度被毁。到明嘉靖年间,知县将仅存的法华堂改建为顾鼎臣祠,慧聚寺全废。也就是说,在元至正廿三年(1363)之前,马鞍山南麓曾有大规模的寺院,这与《春山图》所绘是一致的。
综合以上四个重要的特征,《春山图》所画为昆山马鞍山的可能性已经很大。接下来,我们还将通过其他证据,来确认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