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唐末二十七人,载胡瓌艺事:
胡瓌,范阳人,工画番马,虽繁富细巧,而用笔清劲。至于穹庐、什器、射猎、生死物。靡不精奇。凡画驼马鬃尾,人衣毛毳,以狼毫缚笔疏渲之。取其纤健也。有阴山、七骑、下程、盗马(汲本及明覆宋本均作捉马,此元抄本原亦作捉马,后用粉涂去,改为盗马)、射雕等图传于世。子虔,有父风。[2]
胡瓌其人今已无考,其生卒年代亦未知。《图画见闻志》以及其后的《宣和画谱》将其归于唐末画家行列[3],可知其活动的年限应较早。宋沈遘亦有诗云:“古来画马为世贵,前有韩幹后胡瓌。韩之所图独御蚤,铸金有式易为好。瓌阅众马兼汉胡,遂穷能事绝代无。阴山七骑实瓌造,传之至今为画宝。”沈遘生于1025年,大约与郭若虚同时。两者皆将胡瓌归于唐末画家行列,可知当时对胡瓌及其鞍马画应有着一般的认识,而这所谓一般之认识也为后来宋徽宗宣和年间编著的《宣和画谱》所接受。
关于胡瓌的族属,《图画见闻志》及后来的很多文献都没有明确提及。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认为其为山后契丹人或慎州乌索固部落人,并定胡瓌为走兽门神品[4],似乎更加明确,但亦无确切之证据[5]。这一分歧至今犹存。《图画见闻志》记载胡瓌为“范阳人”,这一说法也为后来如《宣和画谱》等大量文献所认同。范阳位于朔方,属幽州,后晋天福三年(938)为石敬瑭割让与辽国。从宋代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为胡瓌的作品,可知胡瓌画有大量的游牧题材作品,如《图画见闻志》载“至于穹庐、什器、射猎、生死物,靡不精奇。凡画驼马鬃尾,人衣毛毳,以狼毫缚笔疏渲之”。《五代名画补遗》则更加详尽:“其于穹庐部族,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在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再如今所传世之《出猎图》《卓歇图》等皆描绘如此图景,而且在《出猎图》和《卓歇图》中又都出现有髡发人物,这都显示出当时胡瓌与游牧民族及其文化的密切关系。当时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已主要为契丹族,并于公元907年建国,更在938年将幽州吞并。所以将胡瓌确定为唐末至辽初的画家应不为过。
《图画见闻志》载胡瓌的作品“阴山、七骑、下程、盗马、射雕等图”,是对胡瓌作品的最早记载。《图画见闻志》中对胡瓌艺术风格的描述也与《五代名画补遗》极为相似,如前者的“繁富细巧”与后者的“细入毫芒”“纤微精致”,而这相类的描述也见于《宣和画谱》,可见在郭若虚时代所见到的胡瓌作品应是较为可靠的。《宣和画谱》更记载胡瓌的作品“六十有五”,可知,胡瓌画番马即便在书画鼎盛的徽宗朝也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此“六十有五”幅作品今已荡然无存,而其真伪和风貌更无从可知。
《图画见闻志》对胡瓌子胡虔的记载较为简略,仅提及“有父风”,也并未提及其作品。其后之《宣和画谱》则有传:“胡虔,范阳人。学父瓌画番马得誉,世以谓虔丹青之学有父风。”[6]并记载御府所藏作品四十有四。今其作品也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