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本”属褚遂良摹本,不是冯承素所摹

四、“神龙本”属褚遂良摹本,不是冯承素所摹

由于故宫所藏摹本《神龙兰亭》(《兰亭八柱》第三帖),已被冠上冯承素名字,因此,有必要把冯承素有关史料及与“神龙本”无内在联系的情况,略作说明。

我们所谓的《神龙兰亭》,因帖前有“唐模兰亭”四字题签,及帖中有“神龙”半印而称,一般都认为是属褚遂良的摹本。

褚遂良(596—658)是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死后,魏徵将他推荐给唐太宗,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36]正如李公麟云:“褚遂良摹本,逸少神寓之迹也,唐文皇帝甘心学之。赞曰:‘烟飞雾结,状欲断而还连。凤翥龙盘,势如邪而反直。’……今遇此本方真元,乃褚河南亲摹以传,顿觉‘定本’尚类唐临,去此绝远,何则柔闲萧散而神韵独高,华巧天就,如运斤成风而中桑林之舞,乃知妙绝千古者,不在点画畦畛间。而风流天韵,非力学所可到,舍此本畴能见之。”[37]

因此,褚遂良所摹的《兰亭序》,不仅受到帝皇的宠爱,而且深受士大夫文人墨客们的赞誉,在宋、元、明、清各朝,广泛被大家翻刻模拓。

而《神龙兰亭》的名称,最早见于元袁桷《书唐临兰亭》,云:“余所见元嘉赐本第一;‘神龙’第二。”[38]又《秘阁续帖刘无言双钩开皇兰亭》云:“开皇真本,后由榷场复入德寿御府,号《神龙兰亭》,纸前后角有‘神龙’半玺,盖唐中宗时所用印也。”[39]这里并没有涉及到冯承素所摹。《神龙兰亭》之所以可信为褚摹,因为它带有太多褚氏笔意,传世书迹可佐证。

而将《神龙兰亭》作为冯承素所摹,是由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神龙兰亭》墨迹(后被称为《八柱帖》第三《唐冯承素摹兰亭序》)而引发的。其内有元郭天锡跋文,郭赞其“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40]后面文嘉跋文也云:“若其摹拓之精,钩填之妙,信非冯承素诸公不能也。”[41]郭、文两跋,只是提到“冯承素等”、“冯承素诸公”,也未明确指出此“神龙本”为冯承素所摹。此帖归项子京后,项氏为提高摹本的身价,才自定为“唐中宗朝冯承素奉敕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42]入清后,此帖流入清宫,被乾隆皇帝刻入《兰亭八柱帖》,直接标明冯承素摹本。此后,人们都习惯称此《神龙兰亭》为冯承素摹本了。我们暂且不谈此《神龙兰亭》墨迹本之真伪,或谓帖中郭、文两跋是从其他“神龙本”中移过来。但单凭项氏所言就将此本《神龙兰亭》(或郭、文所跋的“神龙本”原本)定为冯承素所摹,没有一点理由根据,更可笑的是云“唐中宗朝冯承素奉敕摹”,岂不知冯承素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下距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尚有三十三个春秋。已死去三十三年的冯承素,又怎会奉唐中宗敕摹《兰亭序》,真可谓天大的笑话。因此,项氏定为冯承素摹本,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文献中冯承素的生平史料几乎空白,只知道是个供奉拓书人。《唐何延之兰亭记》云:“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43]《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云:“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44]好在2009年夏,陕西长安出土了《冯承素墓志》,得悉他生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字万寿,长安信都(今西安)人。曾任门下省典仪,直弘文馆,典书坊杂事,中书主书等职。云:“公爰自弱龄,尤工草隶,遂临古法,奉进宸闱。载纡天睠,特蒙嗟赏。奉敕令直弘文馆,由是鸾回妙迹,并究其精;狸骨仙方,必殚其美。张伯英之耽好,未可相俦,卫巨山之致言,曾何足喻。”[45]所以,冯承素是一位在职于唐太宗、高宗朝的擅于临摹古人墨迹的宫廷职业书家。但文献中直接载录冯承素所摹《兰亭序》的材料并不多。其一,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七《冯承素兰亭序》,有“贞观五年八月二十九日,臣承素奉敕模”和“右唐冯承素模王羲之《兰亭序》,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岳珂云:“右唐贞观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奉诏摹《修禊帖》真迹一卷。太宗天造翰艺,储神缃素。萧轺南驾,辨椟西来。缅观群臣仁智之情,毕奏从官步趋之技,承素其一也。”此帖“以元和十三年,诏取入九禁,又五百载乃入御府,有小玺一,又印缝二古篆不可识。首尾有裴氏等印三,其后著米友仁鉴定。”岳珂认为,此帖即米芾《书史》中所载苏耆家藏《兰亭》第二本,“世之模本,未尝有也。耆题为褚遂良,芾辨其非,定为承素辈,且制赞以表之。”并赞曰:“猗应龙,蟠九嵏。抱骊珠,含风。见似人,喜若跫。作者谁,臣姓冯。”[46]详阅此条,甚有疑点。冯承素生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到贞观五年(631)时才十四岁,怎么能进入弘文馆成为拓书人?其二,桑世昌云:“彦远家有冯承素《兰序》,元和十三年(818),诏取书画入内。今有冯承素《乐毅论》在,并有太宗手帖其后。”[47]其三,袁桷《书唐临兰亭》云:“余所见元嘉赐本第一,‘神龙’第二,苏才翁家本第三,才翁本则祖‘神龙’,褚河南悮字本第四,冯承素本二第五,褚庭诲本第六,陆柬之本第七,最后复见米老所仿褚河南本第八,仿冯承素本第九,今见此为十矣。”[48]其四,黄溍《题唐临兰亭》云:“旧见冯承素、米礼部及赵魏公所临《禊帖》,未尝为苟同。”[49]又《跋兰亭序》云:“然尝观唐冯承素所临,极萧散朴拙,殊与此不类。”[50]

从上述所载可知:在宋、元确有冯承素本《兰亭》及仿冯承素本《兰亭》,冯承素本与“神龙本”无直接联系,两种名称是并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