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对查士标绘画的影响
□ 任军伟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最早论及新安绘画的,当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1634—1711),他尝说:“新安画家,崇尚倪、黄,以僧渐江开其先路。”[1]但是,关于“新安画派”之说,则出自清人张庚(1685—1760)之口。他在《浦山论画》中有言:“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2]以新安为画派,或即始于此。对此,张庚还有进一步解释:“新安画家多宗清闭者,盖渐师导先路也。”[3]王士禛与张庚都说到了新安画家是通过渐江(1610—1664)开启了崇尚倪、黄之路,这种说法颇为普及,在目前所见画史记载中多能见到。而笔者以为此说尚值得商榷,因为比渐江较早的明末新安画家已经将兴趣点由宋代诸家向倪、黄二家转变了。
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1619—1689)在自己的一幅《山水》画上曾有这样一段题跋:“孟阳开天都一派,至周生始气足力大。孟阳似云林,周生似石田仿云林。孟阳程姓名嘉燧,周生李姓名永昌,俱天都人。后来之方式玉、王尊素、僧渐江、吴岱观、汪无瑞、孙无逸、程穆倩、查二瞻,又皆学此二人也。诸君子并皆天都人,故曰天都派。”[4]天都乃黄山的第一险峰,因而安徽歙县、休宁两县的人们多以天都人自称。龚贤这里提到的十位画家,程嘉燧(1565—1643,孟阳)、方式玉(?—1654)、王玄度(尊素)、渐江(1610—1664)、吴山涛(1609—1690,岱观)和程邃(1607—1692,穆倩)均为歙县人,李永昌(周生)、汪之瑞(无瑞)、孙逸(?—1658,无逸)和查士标(1615—1697,二瞻)皆是休宁人,他们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龚贤以地域划分的“天都派”。这样看来,无论从地域划分,还是从师承的源头来看,“天都派”无疑是明清之际“新安画派”的前身。那么,从这段文字里,我们至少还能看出这样两条信息:一是新安画派得自倪瓒画风的影响很大;二是新安画派得自沈周对倪瓒风格的演变,也就是说新安画派曾受到吴门画派对倪瓒画风的接受与影响。
上述开天都一派的程嘉燧,字孟阳,号偈庵,晚号松圆老人。歙县长翰山村人。少时离家,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而老归故里。他是诗人,明末著名文人钱谦益(1582—1664)曾极力推崇其诗,将其评为“一代宗主”“晚明一大家”,与李流芳(1575—1629)、唐时升(1551—1636)和娄坚(1567—1631)合称“嘉定四先生”。他亦是画家,善画山水,兼工写生。其山水以简淡为宗,取法倪、黄。尤其是倪瓒,一直是他心目中最向往的画家之一,他客居之处也正是二百多年前倪瓒以扁舟箬笠往来的五湖三泖间。他在一首题画诗里说:“不见云林二百年,谁将凡骨换神仙。茅斋疏柳秋光后,拾得金丹在眼前。”[5]足见其学倪瓒不遗余力。程嘉燧在崇祯十三年(1640)归老歙县长翰山故里时,已是75岁的老人。其时,包括渐江在内的新安画坛新秀,纷纷登门求教,程嘉燧无不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可以说,新安画坛“喜仿云林”的风气,很大程度上是由程嘉燧带动的,正如汪洪度(1646—1722)所说:“吾乡绘事,国初为盛,松圆老人后,僧渐江、程垢区、查梅壑、祝壮猷工山水,家壁人、江天际工人物。”[6]黄宾虹在自己的一幅《山水图》中亦说:“松圆老人以诗名海内,其画意秀逸圆劲,为开新安四家之祖,而罨润之致,时复过之。”[7]可见,崇尚倪、黄之风,真正开启“新安画派”的,当首推程嘉燧。
在继起而年辈稍晚于程嘉燧的画家当中,首先要提到的是李永昌[8]。李永昌在当时的名气甚大,《康熙休宁县志》说他:“善书画,与董思白齐名,思白雅重之。”[9]前述龚贤在论及天都派时对李永昌有两句评语:一为“至周生始气足力大”,二为“周生似石田仿云林”。其一说明在龚贤心目中,李永昌的绘画造诣应在程嘉燧之上,是他将天都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二说明李永昌绘画的师承关系。仅就李永昌存世不多的作品与程嘉燧相比,李永昌画作的最大特点是用笔沉着老辣,有股倪瓒“逸笔草草”的韵味,更有沈周雄浑劲厚的笔势,在设景上取倪瓒的简洁形式,但在用墨上多来自沈周的率意粗放,最终形成了天真烂漫、生气勃勃的面貌特征。
由此可见,虽然新安画派的形成曾经受到明末董其昌(1555—1636)画风的影响,但从基本的风格上看,吴门画派的画风,尤其是沈周对传统书画大家的承传与研习,对明清之际的吴门及新安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吴门画风的深入了解,对于新安画家、尤其像查士标这样的画家来说,无疑给传统绘画注入了鲜活的笔墨因子,这是值得重视的美术史事实。而这一史实,也正好说明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在元明以来的文人画领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
“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长洲(今苏州)相城人。他虽然地位尊贵,但能平易近人。其阅历丰富,交游广泛,乞诗求画者“履满户外”,经常有人持一叠叠纸而来,抱一叠叠画而去,即使他躲到偏僻的寺庙里,也有人追踪而至。关于沈周的师承,他的曾祖父与王蒙是好友,父亲恒吉是杜琼(1396—1474)的学生,与伯父贞吉均以诗文书画名满吴中,因此沈周的书画艺术首先得其家学渊源的影响甚大。再加上其祖辈收藏丰厚,像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等名迹皆为其家所藏,这就使得沈周从小便对古人诗画见多识广。另外,除了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外,沈周还得到了同乡先辈杜琼、刘珏(1410—1472)等人的亲授。总体上说,沈周绘画早年主要学王蒙,笔法比较细密,多作盈尺小景。中年师法黄公望及宋代诸家。40岁后始作大幅,风格趋于劲健,追求骨力。晚年以吴镇为宗,笔健皴简,显得更加苍劲浑厚。在画史上,沈周主要以山水与花鸟创作最富盛名。所作山水,山石轮廓线整饬严谨,短笔皴擦,保留了元人用笔的含蓄。他在作品中较多地使用中锋和干皴,辅以淡染,使得画面酣畅淋漓,加上构图大都取势峻峭,故而显得磅礴又苍润。看得出,他的山水远离了元人的空寂之境,主要描绘江南风光和田园景色,着意于绘画本体的朴实之美,深得平淡、质朴、宏阔之韵,抒写了文人恬淡幽闲的情怀,追求一种平淡天真的趣味,在艺术表现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文人画的笔情墨趣。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沈周甚为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在苍润雄逸的画面上,配上清新质朴的诗句和挺拔苍劲的书法,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进一步凸显了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在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查士标存世作品中,以沈周作品为母体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尚不在少数。如1670年所作《山水》册中的一幅小景画,即为查士标临仿沈周《东庄图》册中的作品。在该册一则款识里,查士标题云:“石田先生画东庄图,拟其一于京江僧舍。”[10]同在这一年,沈周的《姑苏十景图》也被查士标当作范本加以临摹,如其款识所云:“白石翁有姑苏十景图,笔趣横逸,偶追仿其一,殆不能窥其涯畔也。”[11]看得出,查士标临仿的《东庄图》与《姑苏十景图》母本,皆为沈周对景写生创作而成。
查士标 山水册之一 纸本设色 22.4×17.3cm 天津博物馆藏
查士标 姑苏十景图 纸本墨笔 19.1×13.8cm 私家藏
《东庄图》册是沈周在1479年时应好友吴宽(1435—1504)之请所作。吴宽官至礼部尚书,东庄是他的庄园,也是江南士人经常品茗、歌咏、雅集之所。《东庄图》册共有二十四开二十四景,今仅存二十一开二十一景,现藏南京博物院。在这套册页中,沈周运用各种笔墨技法精心描绘了吴家东庄庭院之内各处的景色,成为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写实作品。如《果林》以浓淡墨点,点出了满枝的硕果;《振衣冈》是一件精巧的小幅山水;《稻畦》《麦丘》用三分之二的画面画出稻麦,细笔画出麦浪,使极为普通的景色生动可感;《知乐亭》则通过观鱼表现文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从中可以看出沈周通过写生取景造意的深厚功力。这套册页一图一景,虽无年款,但用笔圆润劲健,设色明丽清雅,体现了沈周画风由细变粗、由繁趋简的过渡与转变,是沈周中晚年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查士标《山水》册中的这幅作品,应是仿其中《艇子浜》一景而成。两人在画面上呈现出的内容虽有少许不同,但作品中柳树与田野的表现手法都堪称佳构。两幅作品的构图皆自然多变,笔法、墨法纯熟清新,格调高雅而不落俗套,超越古人之外,这在山水画表现形式上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查士标师法沈周,沈周也把师法古人作为入门根津,但与其他画家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在各自画风演绎的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注重师法自然造化。在这帧作品中,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是在古法中难以寻觅的,这显然是从对景写生中创造出来的技巧经验,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变革与创新,无疑在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沈周 东庄图册之一 纸本设色 28.6×33cm 南京博物院藏
沈周的诗歌与其绘画一样,也是名满有明一代,有《石田先生诗钞》《石田稿》《石田诗选》《石田先生集》等刻本传世。这些诗歌大多带有明显的隐逸文化特征,即田园化、生活化、即物即我,无论是其中的题画诗、纪游诗,还是咏物唱和、社会纪实诗,无不透露着自然、本真、清新淡雅的情怀。如其《暑中题雪图》:“六月添衣唤僮子,自画雪图茅屋里。玉花出笔飞上树,惨淡阴山无乃是。老生放笔还自笑,颠倒炎凉聊戏尔。门前有客来借看,满眼黄尘汗如雨。”[12]沈周之后,题画诗日渐盛行,可以见出其对文人画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尤其是沈周最早提出的“吴中诗派”,更对当时的诗坛影响巨大。作为追寻沈周绘画的后学,对其诗歌的关注、欣赏乃至学习,也是合情合理的常态,有时甚至直接以沈周的诗意入画。如查士标1680年六月所作《南山云树图》,即是以沈周诗歌为主题而创作的作品。该作品款识有云:“偶忆石田先生有题画绝句云:‘看云疑是青山动,云自忙时山自闲。我看云山亦忘我,朝来洗研写云山。’因漫续一偈,并发润师一喝:动静无心云出山,山云何处有忙闲。要知心住因无住,忙处看云闲看山。”[13]另有查士标《石田诗意图》,款识曰:“妻出叮咛夫立听,采樵渔用担头轻。夜来雨过苍苔滑,莫向崖颠险处行。石田先生题画句也,寓意良深,警世殊切,偶与友人述及,反复咏之,遂命补图,然先生之笔力,岂后学所能迨拟耶,用存此以答吾友之好,且俾后之观者,见当日立言之旨,不止以诗画求之足矣。”[14]从中可以看出,有明以来诗歌与绘画创作、审美观念的高度统一性,两者互相通融,相得益彰。这也表明了查士标对沈周诗歌意境的借鉴。
查士标 南山云树图(局部) 纸本墨笔 25.7×161.9cm 故宫博物院藏
查士标 石田诗意图 纸本设色 美国耶鲁大学藏
查士标除了向沈周学习以外,还藉由沈周而上追古人,尤其瞩目于沈周仿学“元四家”之黄公望、吴镇、倪瓒等人的笔墨技巧,从中学习沈周拟古的方式与观念,强化与完善从“元四家”而来的思想内涵,进而获取师法传统综合的、宽广的学术视野。如查士标在1669年作《山水》册的一幅上题曰:“拟石田先生法,实步趋大痴,非本家蹊径也。”[15]诚如其言,查士标在这幅作品之中虽言学自沈周之法,却并非是沈周的“本家蹊径”,而是来源于黄大痴。在这则题跋之中,查士标并没有指出他所临仿的是沈周的哪件作品,或许并无特定的作品,仅是学习沈周捕捉黄公望风格、神韵并与自我之法结合的方式。而在十六年后,他又在1685年二月所作的《仿古山水》八开册(现藏南通博物苑)之中再次提到模仿石田老人所摹仿大痴画的方法:“子久有大岭图,如未之见图,石田摹本临其轮廓,足称合作也。”[16]沈周对黄公望的认识应该是清晰而深刻的,因为《天池石壁图》和《富春大岭图》这两件大痴名作便藏在他的家中,他当然可以近距离玩味与研习。
查士标 山水图册之一 纸本墨笔 24.5×31.3cm 上海博物馆藏
查士标 仿古山水册之一 纸本设色 27×21cm 南通博物苑藏
查士标 山水册之一 纸本设色 23.9×21.4cm 上海博物馆藏
除了黄公望,查士标对于沈周仿学吴镇的山水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1666年初夏时节,查士标在南京看到沈周临仿吴镇的画作之后,在自己的一套《山水》册页中也画了一幅,并有题识曰:“尝见石田先生画学梅道人,偶忆其法为之。笔趣森秀,居然町畦之外。华亭所云:‘非眼中有能者,不足与见之也。’”[17]在这则题跋中,查士标认为自己是“眼中有能者”,有足够的能力鉴赏沈周、吴镇以及沈周仿学吴镇的作品。沈周学吴镇除了吸收他的湿笔重墨画法与披麻皴法之外,还融入了浙派“苍逸”一路的技法特点,把南宋马远、夏圭的劲笔侧锋,改造得圆转而含蓄,使画面在整体上显得笔墨苍劲、气势雄健。查士标学吴镇作老笔湿墨,笔力雄劲,墨气沉厚,自然也会学沈周的“苍劲”。可见,查士标是将两位先辈画家的风格综合之后一并吸收了。
总之,查士标通过对沈周的学习,进而上升到对宋元诸家的取法,这为他学习传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使他兼具了传统各家之长,练就了深厚的传统修养与精准的造型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他具备了较强的对景写生的创作能力,反映出对自然造化和现实生活的热爱。正是因为这样,汪灏在《种书堂遗稿》的序言里,将查士标视作沈周一样的人物加以褒扬:“故明沈石田书画妙天下,而其诗与题跋尤高出宋元人上。迄今石田诗集海内所争宝,而当时只以书画名。吾邑梅壑先生,生平约略与石田同。”“余与梅壑旧居比邻,自幼时即爱其诗与书画,尝比之石田一辈。”[18]“甲申之难”之前的查士标,在家乡休宁过的是富足的贵公子生活,不仅家藏丰厚,而且诗文书画兼擅,故汪灏说他“生平略与石田同”。同时也称赞他的诗、书、画可与沈周相比,故明有沈石田,到了清初则有查士标。沈周的画在当时是徽商收藏的重点,价值不菲,而查士标能与之相比肩。因此,汪灏这席话,不仅是对查士标人品画艺的认可,就现实层面来看,也暗示了查士标在当时极好的书画市场,正像《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所说的“卷轴家家查二瞻”[19],足见查士标在当时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沈周不仅对查士标的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查士标绘画语言的丰富与艺术视野的开阔,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辑)
注释:
[1] 《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
[2] 张庚《浦山论画》,《中国书画全书》第10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17页。
[3] 张庚《国朝画徵录》,《中国书画全书》第10册,第445页。
[4] 龚贤《山水图》卷,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
[5] 程嘉燧《程孟阳集》卷八《题画》,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
[6] 胡积堂《笔啸轩书画录》卷上著录《吴在田山水》,有汪洪度题跋。见《中国书画全书》第14册,第294页。
[7] 《黄宾虹文集·题跋编》,第64页。
[8] 李永昌,字周生,号黄海,休宁皂荚树下村人。工诗,著有《画响》四卷,惜世无传本。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诗“音调清越,皆阐画理者。”
[9] 廖腾煃等修《康熙休宁县志》,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本。
[10] 查士标《书画》册十二开之第三开款识。这套册页,设色画六开,对题书法六开,纸本,纵22.4厘米,横17.3厘米,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9册津7-0703影印,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255—256页。
[11] 纸本墨笔,纵19.1厘米,横13.8厘米。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三十九著录,《中国书画全书》第13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卷一A57-024影印,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5—287页。
[12] 《石田先生诗钞》卷四,见《沈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00页。
[13] 查士标《南山云树图》,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161.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2册京1-3949影印,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27—128页。
[14] 查士标《石田诗意图》,纸本设色,纵25.2厘米,美国耶鲁大学藏。《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卷一A12-118影印,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4—105页。
[15] 查士标《山水》册八开之第四开,纸本墨笔,纵24.5厘米,横31.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4册沪1-2514影印,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56—257页。
[16] 查士标《仿古山水》册八开之第八开,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21厘米,南通博物苑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6册苏8-076影印,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23页。
[17] 查士标《山水》册十开之第六开,纸本设色,纵23.9厘米,横21.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4册沪1-2509影印,第252—253页。
[18] 查士标《种书堂遗稿》汪灏序,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9] 阿克当阿修,姚文田等纂《嘉庆扬州府志》卷七十二《杂志》,清嘉庆十五年(1819)刊本,广陵书社,2006年,第14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