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历史

鳌山历史

“鳌山”是为庆祝上元节而扎的灯山,因其形状像山,且美轮美奂,故称“鳌山”。鳌山在唐代时还不是指花灯,“登鳌山”与“蟾宫折桂”等意象类似,喻指科举成功、进入朝廷之意。例如唐代杜荀鹤《赠聂尊师》中即有“蟾桂云梯折,鳌山鹤驾游”一句[1]

时至宋代,“鳌山”一词开始形容上元灯会的场景,但并不独指灯景,例如在宋代周紫芝的词中有“十载鳌山梦,如今独自倚冰檐”一句;《吴越备史》中则记载了吴越国向宋朝进贡过名为“鳌山宝树”的贡物,与本文之“鳌山”重名。“鳌山”同时还是一个地名。但无论如何,鳌山灯会在北宋宣和年间已成为一个官方庆典活动。《宣和遗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州里底唤作山棚,内前的唤作鳌山,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夜……

东京大内前有五座门,曰东华门,曰西华门,曰景龙门,曰神徽门,曰宣德门,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个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有一个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金书八个大字写道:“宣和彩山,与民同乐”。[2]

由此来看,在宣和年间,汴京就举办有大型的彩灯活动,在皇城的五座门(东华门、西华门、景龙门、神徽门、宣德门)前都建有“鳌山”。但除了在“内前”(皇城之外)搭建的“鳌山”,还有在“州里”(疑为汴州城内)搭建的“山棚”,这也是一种大型灯山。

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有:

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3]

吴自牧《梦粱录》里也有记载:

昨汴京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内五道出水。其水用辘轳绞上灯棚高尖处,以木柜盛贮,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上御宣德楼观灯,有牌曰“宣和与民同乐”。[4]

与《宣和遗事》不同的是,《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把宣德楼前的彩灯称作“山棚”而不是“鳌山”。但细看《宣和遗事》与《梦粱录》里对“鳌山”和“山棚”的记载,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龙灯、牌匾两个要素,即使两者不指向同一座灯山,但至少同属一个类别。因此可以认为,北宋人对上元节时的灯山的称呼并不固定,“鳌山”“山棚”两者皆可。

南宋时期,鳌山灯会随着朝廷的南渡来到临安。周密《武林旧事》记载:

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往往于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张挂,及宣德门、梅堂、三间台等处临时取旨,起立鳌山。灯之品极多(见后灯品),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5]

“新正”即是冬至。此处提及虽然每年灯会力图出新意,但地点始终在宣德门、梅堂、三间台。由此来看,无论是在汴州还是在临安,自冬至开始由官方在宣德门前立“鳌山”的传统延续了下来。

元代,鳌山灯会的习俗沉寂下去,不见于正史记载,直至明朝再次兴盛。

明代《皇明通纪集要》记载,永乐十年(1412)元宵,南京午门恢复举办鳌山灯会,并成为一个延续下去的传统:

(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节,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6]

但是鳌山是否只在内城外搭建呢?并非如此。《南雍志》还记载了永乐十六年(1418)皇帝赐官员灯宴的事迹[7],与永乐十年(1412)臣民皆可参与的上元盛会不同,这次灯宴是在内苑举办,为皇家独享。

图像也证明了这一情况。从《南都繁会图》和《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来看,两次灯会一次发生在宫外,一次发生在宫内,虽然两者在庆祝活动上依然相似,但参与的人群已经分成了宫廷、民间两拨人。

清代《帝京岁时记胜》的记载中,北京灯会最繁盛之处已经到了今前门以东外的区域,成为城市居民的盛会,而宫廷皇家已经失去了踪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