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苓及其塔影园
清代初期,顾苓是吴门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也是地道而典型的文人。他是大明遗老,心怀故旧,在其《三吴旧语》中有自况:
苓生长江南,家传素业,目不辨风云之色,耳不察金鼓之音,足不谙步伐止齐,手不胜干戈矢石,遭时丧乱,放废山阿,采拾旧闻,流连往帙。[1]
顾苓精书法、工诗文,其行楷书法仿赵孟,最留心汉隶,凡汉碑皆能默记于心,《虎阜石刻仅存录》载有“松风阁记,顾苓撰并书”。文集有《金陵野钞》十四卷,《三吴旧语》一卷,《卜居集》一卷,《斜阳集》一卷,《塔影园集》(手抄本,不分卷)等。明亡后隐居不仕,购得文彭之子文肇祉的塔影园(遗址在今虎丘山麓),吟诗作书,茗饮唱酬,萧条高寄,集文国博公(彭)“塔影园”八分书题其上,自有诗云:
篱豆花开香满园,
赤阑桥畔塔斜悬。
偶思小饮沽村酿,
门外鱼虾正泊船。[2]
因此他的名字总与塔影园相随!他治印一心瓣香文氏,在《塔影园集》中有顾苓为文彭之孙文震亨所作的“行状”,自称“弥甥”。并且顾苓在《先处士府君行状》中云:
不肖因得从外祖(文震孟、文震亨)膝下见诸长者,异日诸长者或为国柱石,或为乡楷模,皆不肖儿时撰杖履、乞枣栗以从者也。[3]
由此可知,顾氏刻印的家学渊源与文氏家族有关,所以其印风恪守文彭一脉可谓顺其自然。尝作《武英殿中书舍人致仕文公行状》《文公子传》等,为文氏家族树碑立传。清初周亮工曾求顾苓仿文氏作牙章十余方,见顾子治印之家法。故云:
作印得文氏之传……今日作印者,人自为帝,然求先辈典型,终当推顾苓。[4]
而且,清代中期汪启淑在《续印人传》中亦多次提到顾苓的影响。苏州老篆刻家矫毅对吴门印人素有研究,他认为文彭、顾苓二人为“吴门派”的正副二将,确为的评。顾氏尝与清初隶书名家郑簠(谷口)友善研书,又与徐州万年少(寿祺)论印。其论作印云:
白文转折处须有意,非方非圆,非不方非不圆;天然成趣,巧者得之。[5]
顾苓(1609—?),字云美、员美,号浊斋居士,吴县人。以前一般文章只署其“活动于明末清初”或“活动于清顺治、康熙年间”,现据陈去病《五石脂》:“见有顾孝妇陆氏墓碑文……孝妇陆氏者,吴江(应为吴县——笔者注)顾云美室人也,讳宜,字山淑。长洲陈墓镇人,氏少顾子六岁,壬申年十八,妇顾子。”推之,顾苓生于1609年。此非孤证,又见顾氏《塔影园集》(手抄本)中有“亡妻陆氏行略”一文:
长洲顾苓妻陆氏,讳宜,字山淑,陈墓镇人。……崇祯壬申四月来归,年十八,端默闲静,入门上下赞贺,先孺人甚欢。[6]
而且,在《先处士府君行状》中亦有“乙巳,吾母陆孺人来归并治家,家业日起。……乙酉(1609)二月生不肖”,明晰记其生年。在《塔影园集》中还有顾苓所作诗“丁巳岁朝大雪”,可见其卒年在1677年之后。另外,有些繁体字的文章或书籍中将顾苓的字写作“雲美”。如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于1958年6月编辑出版的繁体版《顾云美卜居集手迹》封面上的印刷体书名,及其“出版说明”中皆写作“雲美”,而原迹扉页上有《前尘梦影录》的作者徐康(1814—?,字子晋)手署的“顾云美自书诗稿”却作“顧云美”。今据其《三吴旧语》中自用印、稿件钤印等确认,应为“云美”无疑。
云美
顾苓之印
虎丘塔影园客
顾苓是大明遗老,其塔影园是当时文人尤其是明遗民文人雅集之地。虞山钱谦益为其制《塔影园云阳草堂记》。万年少《隰西草堂集》中有《游顾氏塔影园记》一文,描述更为详尽:
虎丘塔寺西十步……岁在戊子,太原顾苓携妻子来居之。南渡乙酉,苓以经明行修贡于朝,未几,海内大乱,苓以文氏甥向气节,不入城市,来隐于此,名曰“塔影园”。闭户著书,伏腊辄入松风寝,春秋佳夕,策杖登虎阜,望云气拜跪以为常。壬辰春,隰西寿道人至吴郡,闻虎丘有园,问之则顾氏。顾苓是道人十年前故人,所谓云美者也。[7]
“明季三孝廉”之一长洲徐枋又为顾氏塔影园之“松风寝”作记,抒发了顾苓之高志:
吾盖深有感于顾苓氏之松风寝也。顾氏世著江东,自典午渡江,家声轶乎王谢。苓……当弘光时,以明经廷对,既膺上第,而南都陷,弘光帝逊去,同举者或当再观变,以图去就,苓竟拂衣出重茧而归,且行且哭曰:“吾不忍以祖父清白之身事二姓也!”既得抵里,遂隐居虎丘山麓,奉烈皇御书“松风”二字以颜其寝室,名之曰“松风寝”,息偃其中,不交世事,若将终身焉。苓之言曰:“吾寝于斯、食于斯,而出入瞻仰于斯,以无刻不觐吾先皇之耿光也。先师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则吾所不违,咫尺者庶几有以自勉,而终身无忘乎故君。可也,徐子盍为我记之。”[8]
顾苓印风是“吴门派”中坚,白文远师汉私印,朱文传承元朱文。周亮工推其为“求先辈典型者”,吴门印人宗之者最多。乾隆时修撰的《苏州府志》记顾苓:
少笃学,尤潜心篆隶。凡金石、碑版及鼎彝、刀尺、款识、虫鱼、蝌蚪之书,皆能诵之。晚而篆隶益精,临摹秦汉铜章、玉印,见者以为不减吾衍、文彭。[9]
据载顾苓有《塔影园印稿》。清中期汪启淑撰《续印人传》,在吴树萱(少甫)传中称:
(少甫)工篆隶摹印,师承秦汉,尤爱顾云美塔影园谱苍秀古雅,洵足珍赏。[10]
可知乾隆年间有此谱,但乾隆距今又两百多年,此印稿是否尚存,已难寻觅矣!至于顾云美所留印迹则凤毛麟角:清代嘉庆时吾吴陈星泉、陈懋淦父子二人觅得顾云美白文《顾苓之印》、朱文《云美》自用印二枚,载《树谖斋集印谱》中;道光年间虞山顾湘(翠岚)收集到顾苓篆刻白文《枫落吴江冷》《空谷幽兰》,朱文《老树空庭得》《眇眇兮予怀》四印,钤拓于《小石山房印苑》中;民国高时丰收集到顾氏为昆山徐乾学(健庵)所刻朱文印《传是楼》,后载入《乐只室印谱》。以上各印现在只有《传是楼》一印藏于上海博物馆。“传是楼”是昆山徐乾学的藏书楼,此印章法宽大雍容,幽雅中有恢宏富华的神趣,圆转处之韧力含蓄在细线之中,瘦而有神采。
传是楼
顾苓刻印意在仿汉,实则学文氏,刀法兼冲、切,笔画虽圆润而少方折,但仍有古朴之气。章法的虚实处理较得当,繁简对比,疏密穿插,间有玄机,使容易呆板的字形活跃起来,唯一缺乏的是“熟后生”,与文彭印相比,创新的部分少了一些。然在吴门篆刻史中,顾苓是承前启后者,故后人对他评价甚高,如清人杨复吉《论印绝句》云:
白石元章著宋元,
一灯不坠溯渊源。
三桥余韵传吴下,
继起端推塔影园。[11]
在其他文人笔记中也能经常看到类似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