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散页两开考

龚贤散页两开考

□ 俞建良

龚贤为“金陵八家”之首,实际上是位职业画家,故传世的作品很多。据《明清中国大师研究丛书·龚贤》载:传世的龚贤画作有近600件[1],多数作品在48岁后,其中有著录的作品达152件[2],包括手卷、册页等。这些精品力作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四川、广东、浙江、天津、辽宁等各大博物馆。近年来,随着中国书画收藏的爆热,海外回流加之散落在民间的龚贤作品逐渐面世,其传世作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研究龚贤的画风,有了更多实物依据。本文就龚贤散页《岸舍秋景》《夏山雨霁》两开进行赏析。此两开为纸本,纵24.7厘米,横33.6厘米。钤印:朱文“半千”“龚贤”,白文“芝房”;并有朱文“毕涧飞珍藏印”。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杨新先生题:“龚半千散页两开,惜其(两度装池)冲洗过度。然笔墨精神尚存,亦足珍贵。”

龚贤 岸舍秋景 纸本 24.7×33.6cm

龚贤 夏山雨霁 纸本 24.7×33.6cm

读龚贤散页两开,浓郁苍润,层层渍染。通过明暗层次的处理,表现出景物的光影,似乎与西洋画有相通之处。其用笔、构图,与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册》(二十开)极为相似,应为同一时期作品,约为其55岁以后的作品。这段时间,龚贤还创作了《千岩万壑图卷》(南京博物院藏)、《云峰图》长卷并作长诗跋(美国堪萨斯城奈尔逊艺术博物馆藏)、《山水》三条通景屏(故宫博物院藏)、《林梦高逸图轴》及《山水》册十二页(均由上海博物馆藏)。

传世的龚贤山水册页,善用截景,突出树木、山水的形象,构图往往采用宋代的“全景式”、元代的“两山夹水式”,或是“截取式”和“自然分疆式”。这种形式的应用,强调了画眼处所需要的描绘对象,是龚贤山水画精心营造的笔墨图式,给人以规范、精确、统一的感觉。观龚贤山水散页二开,写江南水乡一角,古朴苍劲,秀美可爱,景色似曾相识。笔法以墨色浓淡取胜,黑白对比强烈,富有滋润感和光感,又不失浑厚,是“白龚”已走向“黑龚”的成熟期。龚贤在《半千课徒画说》中云:“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此期间,龚贤山水画最大的优点是继承了宋人的“积墨法”,但宋人的笔墨是相对理性的,作品以写实为主,笔墨围绕画境展开,而龚贤在讲究笔墨的基础上,对作品所描写对象位置的运用,有了更高的提升。所以,走向“黑龚”时期的龚贤是既能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笔触朴拙老辣,秃笔与尖笔兼用,沉着稳重。画中树的枝干被排列、组合在一起,既有反差,又和谐统一。特别是山石的反复点皴和排列组合,增强了画面的层次和装饰性。龚贤秃笔的善用,取其圆润苍劲,苍老有力,故有“欲秀而老”之主张。所谓“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诚如程正揆评龚贤云:“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图中房屋,简洁明丽,在笔墨皴映下,洁白的屋墙似乎透出光亮。这种用黑白对比的技法,是龚贤形式美的鲜明特征。虽于尺幅之中,而江南湖山胜景,尽收眼底。

龚贤 山水册之山峦云树 故宫博物院藏

再观龚贤散册两开,虽为成熟期的作品,但仍能见“白龚”的影子。龚贤曾云:“少少许胜多多许,画家之进境也,故诗家五言之绝句难于诸体”。这两开画的第一印象是用积墨来表现景物层次,通过渲染来凸显空间距离。龚贤《画说》有云:“笔法: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这种观点与宋人的笔线有很多相似之处。龚贤的用笔简练,使作品润厚而空灵,这类风格在册页上表现为多。此散册两开,虽有“白龚”的影子,但已具典型的“黑龚”面目:反复皴擦、层层积染的画面,墨色润泽又见苍老古朴,成熟又完美。这种画风取法五代及北宋的山水画法,苍劲雄浑,深得范宽三昧。诚然,五代及宋初的山水画,常常多画于绢上,使线条刚硬挺劲,而龚贤此两开画于生纸,线条的皴法比绢本有一定的难度。与龚贤这散册二开创作年代相近的还有《云峰图卷》。此卷虽与故宫二十开山水册略有异,但气韵则是这一时期,即“黑龚”阶段,画家重点陶醉于对笔墨的探索。如其《课徒画稿》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树、石、云、水、丘壑的经营位置,以及积染皴法,曾云:“此浓叶也,一遍仍谓之秋林,有二遍三遍,五遍七遍之别。二遍、三遍晴林,五遍、七遍雨林。晴林要爽,叶密而气疏。雨林欲苍翠欲滴。”“一遍点,二遍加,三遍染”;“三遍点完,墨气犹淡,再加浓墨一层,恐浓墨显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浑之”;“望之蓊蔚,而其中实叶叶分明者,燥湿得宜也。点燥而染湿,湿不掩燥。点浓而染淡,淡以活浓”。《课徒画稿》又云:“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今人未合己心而欲与古人相抗,远矣!”这种积墨法的确立,也就是成熟的“黑龚”面目。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萧平先生对其作过详论,云:“龚贤在绘画上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实践上很好地解决了继承传统和师法造化的关系。”并指出:“自1666年(48岁)至1689年(71岁),是龚贤在艺术上高度成熟期。”再观龚贤1674年(56岁)时书于《云峰图卷》后的一首长诗:“山水董源称鼻祖,范宽僧巨绳其武。复有营丘与郭熙,支分派别翻新谱。襄阳米芾更不然,气可吞牛力如虎。友人传法高尚书,毕竟三人异门户。后来独数倪王黄,孟端石田抗今古……我于此道无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友人索书云峰图,菡萏茉莉相竞吐。凡有师承不敢忘,因之一一书名甫。”按萧先生考:跋中共列举了从五代到明末的23位画家,但这些画家并非在每一时代都是一流的。可见,龚贤的师承学习是很讲实效,所谓不图虚名便是也。故宫二十开山水册第十二开《山峦云树》之房舍结构与二开散册之《夏山雨霁》相类;第九开《江村夏景》、第十一开《水村烟雨》,及昆仑堂美术馆藏龚贤的《溪山隐居图》(局部)与二开之《岸舍秋景》相似。画中劲细繁密之小竹叶片,依附于树或房舍之一侧,为符号式静竹。其中《溪山隐居图》右上角题诗云:“焚香静坐林中屋,竹树无风也自凉。大笑陶潜未超脱,胸襟犹且看羲皇。”这里的“竹树无风”,反映出龚贤的人生追求,以及无奈隐居的心情,然而能怡然自乐,亦足为后世称道。

龚贤 山水册之江村夏景 故宫博物院藏

龚贤 山水册之水村烟雨 故宫博物院藏

龚贤 溪山隐居图(局部) 昆仑堂美术馆藏

再考龚贤山水二开创作的时代,应该为55岁之后,也是龚贤在清凉山安居9年后的作品。应当指出,青年时代的龚贤,已不再有官宦世家光环,生活十分艰辛,亲身经历了社稷的更迭、战乱的苦难:李自成攻占北京,阮大铖、马士英得势而捕杀复社名士。龚贤曾一度避居扬州。后南京也沦陷,老友画家、诗人杨文骢战死,龚贤无奈在苏北的泰州海安镇一带漂泊寄居后,终于在清康熙五年结庐南京清凉山下,居“半亩园”,栽花种竹而隐居不仕。此年,龚贤已经48岁了,但就是这最后近20年的创作,风格苍厚,画笔更老。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等,江苏昆山渡桥村人。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为“金陵八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绘画流派的代表人物。龚贤传世的画论有《画诀》《龚半千课徒画说》《柴丈人画稿》,诗稿、尺牍等有《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纪》等。

(作者为昆仑堂美术馆馆长)

注释:

[1] 萧平、刘宇甲《明清中国大师研究丛书·龚贤》,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2] 陆家衡《玉峰翰墨志》,古吴轩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