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五代九十一人,载东丹王(耶律倍)艺事:

东丹王,契丹天皇王之弟,号人皇王,名突欲。后唐长兴二年投归中国。明宗赐姓李,名赞华。善画本国人物鞍马,多写贵人酋长,胡服鞍勒,率皆珍华,而马尚丰肥,笔乏壮气。

耶律倍,《辽史》有传,论及艺术曰:

善画本国人物,如射骑、猎雪骑、千鹿图,皆入宋秘府。[7]

由于《辽史》为元人所撰,其内容也吸取前人文献。如前文对耶律倍艺术的论述,即明显吸取了《图画见闻志》和《宣和画谱》的记述,虽然《五代名画补遗》时代或许更早,但从后来的画论等来看,似乎并未被普遍认可。由此也可以看出《图画见闻志》在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

从《图画见闻志》的记载中可知,耶律倍为契丹人,且为皇族,主要绘画题材是“本国人物鞍马”,主要绘画内容为“贵人酋长,胡服鞍勒”,绘画缺点是“马尚丰肥,笔乏壮气”,寥寥几句即将耶律倍的绘画面貌表述得十分清楚。然而无法忽略的问题是,郭若虚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标准来评价耶律倍艺术的,显然这种方式并不十分妥帖。

抑或,当时辽代艺术所追求的正是“马尚丰肥,笔乏壮气”。这是极有可能的,一方面因为要接续唐代尤其唐末尚丰肥的传统,以体现一种文化正统性;另一方面表现出契丹人的审美情趣,而非寓于汉人对笔墨“壮气”的追求,也以区别于汉族画家和绘画。这种倾向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初期就已出现,时阿保机能说汉话,却从来不说,因怕部下效仿而如汉人孱弱。这种思想显然对作为太祖长子和皇太子的耶律倍有着很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他的绘画之中,即与汉族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郭氏所论及的“马尚丰肥,笔乏壮气”与其说是耶律倍绘画中的不足,不如说正是他绘画中的特点。或许,这种特点也正是辽代艺术的精髓所在,只是这种艺术特点并不能被寓于汉人绘画的系统之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