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先器识而后文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中国,一切学问的根本在为人,人格修养的高度和精神解放的程度决定了其学问和艺术的高度。因而对于陆曙轮的为人是必须要说的,因为这是其所有学问的根本。陆曙轮的人生在事功上称不上轰轰烈烈,但这并不能说明其内圣修养不高明、不渊深。有才学不得施展是人生的常态,而身处乱世,晦迹潜修,是应世的另一种方式,需要更高的修养和智慧。故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谈陆曙轮的为人可从日常小事讲起。先说他待人,再说人待他。

陆曙轮乐善好施,他的儿女们在回忆中讲述了几件小事,可见其温厚纯善的心地。陆曙轮的二女儿陆家桂在《父亲和他的母亲》(未刊稿)文中回忆,陆曙轮约20岁,“其时居住在苏州,每年回陈墓一两次,看望母亲。有一次在小火轮上,一位农妇不停地哭泣,原因是她男人得了重病,急需花钱抢救,她没有。父亲当即掏出四块大洋给她,妇人欲伏地拜谢”。据陈明远先生研究,民国20年代初期,北京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每月伙食费11银元便可维持。[16]所以在当时中国的农村这是一笔大钱。此事传到镇上,成为佳话。

陆曙轮的大女儿陆家筠在《我的父亲》(未刊稿)一文中说:“有一年冬天,镇上一位卖鱼虾的苏北妇女,带了一个小女孩来到我们家。女孩衣着单薄,赤着脚,小脚冻得通红,父亲见了忙叫我们找出小时候穿的棉衣裤和棉鞋给女孩穿上。妇女感动得掉下眼泪,后送上鱼虾感谢,父亲坚决不收。”

陆曙轮的小女儿陆无疆在《柿园往事》(未刊稿)一文中说:“自然灾害年间(1960年至1962年),有一次父亲去县里开政协会议,早上在面馆吃面,当服务员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时,父亲发现身边站着一位行乞的老农,他便请老人坐下来先吃,自己去付钱再买一碗。”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小中见大。不积细流何以成江海,人之功德性海,也是靠细流集聚而成的。

陆曙轮有位弱智长兄(同父异母所生)名侪佩,经媒婆介绍,其父为他娶了亲,进门后发现,媳妇也是弱智。长兄过世很早,陆曙轮夫妇待这位智障的嫂子如同亲姐姐一般,长期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孤嫂长寿,80多岁才过世。(陆蕙风、陆家复《忆母亲》,未刊稿)

陆曙轮的七个子女都很优秀,其后辈也多有出类拔萃者,这是良好家风所致。

1928年,由表兄朱文鑫推荐,陆曙轮在江苏省政府秘书处任录事,携家居住镇江,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才返回陈墓。他在镇江工作了约10年,其间结识了很多朋友,如陈永康、吴逸群、翁闿运、蔡济舒、颜朴斋、郭友声等。陆曙轮待朋友如兄弟,常怀赤诚之心。其中,陈永康和吴逸群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吴逸群到延安后不久便牺牲于日寇飞机轰炸,年仅26岁,还未有家室。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陆曙轮才得知吴君死讯,夜不能寐,写下五言长诗《哀吴君逸群》,读之催人泪下。吴君母亲因思儿过度,哭瞎了双眼,陆曙轮曾寄钱慰问之。

陈永康投奔延安时已有家室,夫人和小儿居上海,相别13年未获音信。1950年6月20日,陈永康回到上海,已是上海解放一年之后。6月23日,他和夫人各写一信(在一页纸的正反面)给陆曙轮。其夫人在信中说:“本月廿日永康返沪访寻回家,相别十三年,一旦得能重吾,欣喜异常,即写信前来奉告,想先生见之定也十分欣慰也。并请先生来申一聚,更是快慰。”陈永康在信中说:“最近到沪辗转访寻我的家,才知家母等已随舍亲一再迁移”,“天各一方,两地挂念。并承你关心劝慰我家,又曾寄款作小儿果饵,这样的情谊,真所谓有如手足,展读所存你的来信,感动之至!”陈永康感激这位好友,故回家后才三天,就急着给陆曙轮写信。陈永康后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工作,工作稳定后,夫妇俩曾在陈墓柿园居住过数周,以叙阔别之情,陆曙轮夫妇待他们如亲兄妹。

蔡济舒曾在国民政府宣传部任职,为张道藩的僚属。“抗战”开始后随国民政府前往重庆,胜利后于1946年夏回到南京,辞去在“中央文化会”的任职,就任金陵大学(美国基督教教会学校,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秘书。蔡氏为南社诗人,是作寿序挽联的能手,为人极富幽默感,常自嘲以“代人歌哭”为生。[17]在镇江生活时,蔡氏和陆曙轮还有吴逸群等都喜好金石书画,经常逛冷摊收藏碑帖书画。蔡氏在给陆曙轮的信中云“回忆在京口时,每与兄及达尘(吴逸群)搜买文物以为笑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原因,此老难再有轻松和幽默的心境。大约在1954年,他在给陆曙轮的信中说:“弟现虽居城市,朝夕从群众后参加学习,而相知苦少,退公索居,亦无异在乡村中,尚冀吾兄时惠音书,俾得教益,实为大幸。”笔者所见在1950年至1954年间,蔡氏给陆曙轮的书信和诗札有七封。信中有记吟诗倡和、陆曙轮相赠书画扇事等。现无法得见陆曙轮给蔡氏的信函,但可以揣想,陆曙轮一定给这位老友很多的安慰,在特殊的年代里,在精神上给予友人慰藉和抒解是最珍贵的馈赠。

颜朴斋与陆曙轮是极好的朋友,用亲如兄弟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陆氏后人现存颜朴斋给陆曙轮的手札有16封,其中书信10封,诗札6封。信中大约只谈两件事,一是为陆曙轮推销书画,另一件是倡和诗作,请陆曙轮削正。这些信主要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解放战争期间。颜朴斋时居上海,在上海“长丰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任职。他帮助陆曙轮销售了很多书画。信中记述了他收取画件、分销、收款、汇款、回寄画作给陆曙轮题款等详细情况。颜朴斋不厌其烦、不遗余力地帮助朋友。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为筹措战争经费,大量印发货币、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疯狂向老百姓敛财,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在此景况中颜朴斋对朋友的帮助是雪中送炭式的,一家老小七八口人的生存,靠一人支撑,陆曙轮一定非常感激他。颜氏在一封信中对朋友说:“多年深交,情逾手足,不必有所客气。”“函请续寄法绘再为推销。”陆曙轮与颜朴斋之间更多的交往,现在已很难查考。孔子说:“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这是交友之道的根本,而且要发自内心的真诚,不是出于功利交换目的。陆曙轮对朋友的帮助一定也是非常大的,不是物质的,便是精神的,不然他们之间难有这样真挚的、令人感动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