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流传多种《神龙兰亭》并进行大量翻刻
唐模《兰亭》在宋代甚多,但到元、明已稀少。世上流传的《兰亭》除“定武本”外,一般所传的唐摹本,均谓是褚遂良所摹。即使是《神龙兰亭》,人们也认为隶属褚摹本之列。尤其在明清,社会流传翻刻《神龙兰亭》甚多,文献中有大量记载。
顾复《神龙兰亭》云:“《兰亭》摹本惟‘神龙本’差瘦,较诸本称巨擘,因有‘神龙’二字长小玺钤记,遂因为号焉。……金陵陈以御从太平曹氏得之,拆去元人诸诗跋,云是右军真笔,高价以售延陵季因是铨部,铨部亦居诸不疑,忻然以为昭陵殉物竟出人间也。后知其故,乃索诸跋而重装,今仍作全璧,大幸大幸!此卷相传为冯承素所摹,余定其为冯承素所临,良以生动不可端倪,且无勾勒痕,后之鉴赏者以为何如?”[24]
王澍云:“余所得毗陵董侍御玉虬宋本,前有‘神龙’小玺,后有‘褚氏’印章,拓法精良,纸墨皆古,比他本高半字,字亦较大,势极纵宕。”[25]
程瑶田云:“唐模《兰亭》,以其小玺中有唐中宗复位年号,世遂以名之。余据‘贞观’玺及‘褚氏’章,定为贞观本,于乾隆丁未重模一通,刻石都门。《禊帖》此一种石刻,吾知其现存者有三:一为石履端借王文恪家藏本覆刻者;一为洗玉池本,今藏四明范氏天一阁;一为项子京之子德宏锓石本。盖墨迹在项氏,分授其子,故重刻之。其所钤玺章二十余焉,三石大略相同,盖皆明季覆本。又见江秋史侍御蓄一本,有元人陈彦廉跋,故其为宋拓无疑。余又蓄一本,玺章略同,而有‘三雅斋石’四字章,末行‘褚氏’章下有‘素阅’二小字,不知此石今存否?亦不辨为何时物。较上所见三石稍前,此本独多米元章记十三字,其风姿不在天一阁本下,又经江上外史鉴别,良足珍也。”[26]
翁方纲在《苏米斋兰亭考》卷三《兰亭偶摘五字考》中,引用了各种“神龙本”。有晋府所藏“神龙本”,徽州程氏所藏“神龙本”,仪征江氏所藏“神龙本”,缪氏所藏“神龙”旧本。
钱载《神龙兰亭跋》云:“此本为宋本无疑,后有宋文宪公‘金华宋氏景溓’‘邵文庄公国宝’两印。余藏有文庄墨迹,取勘此印,正是一石,其非吾禾项氏所刻于明中叶者明矣。”[27]
李光暎云:“《神龙兰亭》吾邑项氏刻石,有项氏印记,今归潜采堂朱氏。先有刻于乌镇王氏者,有王氏印记。此二本前后二小半印‘神龙’二字。而余又得二本,一则前有左半印,后无右半印,或拓者遗之。一则前有左半印,而右半印在中间,此其异也。四本皆佳,尤以半印在中间者为最。”[28]
现故宫博物院所藏《神龙兰亭》容轩藏本,字体、笔画等方面,与天一阁刻本几乎完全一样,第十三、十四行间也有“贞观”“褚氏”“绍兴”印,末行“文”下有“褚氏”印,后面也有长乐许将跋文两行,说明二拓本出于同一底本。唐兰先生《〈神龙兰亭〉辨伪》云:“这个拓本从字体、笔法、结构、行款等方面来看,与嘉靖初丰坊所刻十分相似,但精神面貌迥然不同。这个拓本的奇宕雄逸的风格,是嘉靖以后摹刻的本子所没有的。这个拓本没有建首各印和后面一行骑缝印,不知是原刻如此呢,还是装裱时被剪去了?如果原刻如此,那就没有‘神龙’半印,也不能称为‘神龙本’了。”[29]
在诸多的《神龙兰亭》中,孰真孰伪?孰好孰坏?天一阁《神龙兰亭》刻石的原帖到底怎样,在无实物的验证下,怎么能把它说成是按唐模《神龙兰亭》真迹摹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