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常思言,载:
余熙宁辛亥冬,被命接劳北使为辅行。日与其副燕人马禋、邢希古结驷并驰,希古恭顺详敏,有儒者之风。从容语及图画。且燕京有一布衣,常其姓,思言其名。善画山水林木,求之者甚众,然必在渠乐与即为之。既不可以利诱,复不可以势动,此其所以难得也。复见问曰:“南朝诸君子颇有好画者否?”余答曰:“南朝士大夫自公之暇,固有琴樽书画之乐。”希古慨然嗟慕,形乎神色。(愚以谓常生者,擅艺,居幽朔之间,不被中国之声教,果能不可以势动,复不可以利诱。则斯人也,岂易得哉。[18]
《图画见闻志》此处对常思言的记载可说是一孤例,其他文献并无关于此人的记录。依据上文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常思言者,燕京布衣,为文人高士,善画山水林木,求之者甚众,并对宋朝绘事无太多知晓。其中,郭若虚并未对其绘画作更多介绍,而着重推崇其虽“求之者甚众,然必在渠乐与即为之。既不可以利诱,复不可以势动”。显然,这种高洁的品行正是传统汉族士大夫追求的品质。时辽国已建国百五十年,所以常思言是土生土长的辽地汉族画家,而“不被中国之声教”,果能如此,“则斯人也,岂易得哉”。然而,其绘画到底如何,郭若虚最终也没有提及。抑或,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如中国传统汉族士大夫那样高洁的品行能够在辽国汉族画家中得到延续。
总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记载的辽代图画见闻,虽仅寥寥几处,却极富价值,更已囊括了辽国初期、中晚期的绘画情况,较全面地反映了辽代绘画概况。同时,郭若虚作为辽代绘画的见证者以及较早的记录者,对后来绘画史关于辽代的记述有很深的影响,于今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四部丛刊续编》子部所收影印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图画见闻志简介”,第5页;以及《四部总录·艺术编》第一册,丁福保、周云青编,“陆心源图画见闻志跋”等,第782页。
[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第33页。
[3] 《宣和画谱》卷八·番族·胡瓌,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81页。
[4]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走兽门第三,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刻本。
[5] 《五代名画补遗》成书于公元1059年,刘道醇亦活动于1056年左右,其时代也仅略早于郭若虚。刘道醇是否掌握有郭若虚所不能见之证据,今已未可知。
[6] 《宣和画谱》卷八·番族·胡虔,第184页。
[7] 脱脱等撰《辽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211页。
[8]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第53页。
[9]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人物门,第69页。
[10]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妙品四人第四。
[1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期,第73—94页。
[1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千角鹿图,第143页。
[13] 叶隆礼著,李西宁点校《契丹国志·第八卷·兴宗文成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3页。
[1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5] 脱脱等撰《辽史》卷二〇·本纪第二〇·兴宗纪三,第246页。
[16] 脱脱等撰《辽史》卷十九·本纪第十九·兴宗纪二,第227—228页。
[17] 脱脱等撰《辽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二,第1211页。
[18]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常思言,第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