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苏州博物馆所藏《湘管斋藏帖》已经残缺不全,但在没有看到完整拓本之前,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殆可借此窥见全帖的概貌。《湘管斋藏帖》前原有四卷的目录,虽然现仅见卷三(部分)、卷四两卷拓本一纸,但已堪称不幸中的大幸,毕竟已留下很多线索。卷三目录从“袁尊尼”开始,至“程国祥”,共计十七家,前无“卷三”字样,恐仅得其半。卷四始于“李流芳”,终于“瞿式耜”,共计三十一家,最后未提及顾颉刚题辞,而是由目录书丹者落款二行代替: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七月既望甫里赵氏湘管斋摹勒上石

吴县儒忱孙宗榦书(下钤“榦”字白文方印)

孙宗榦(1870—1946),字树人,号孺臣(一作孺忱),晚号沧浪孺、风木老人、经隐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末小学家孙传凤(1845—1890)幼子、学者孙伯南(1868—1934)胞弟。元和县学优附生。曾任苏州美术专门学校、吴县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文牍员,兼任民国《吴县志》采访员。其人博学好古,工书法,尤精篆文。兹将目录一纸移录如下:

(卷三)

袁尊尼(札二)王世懋(诗一、札一)

申时行(札二)王锡爵(札一)

陆万言(札一)莫云卿(札二)

王世贞(札一)邢 侗(临右军)

赵南星(札一)叶向高(札一)

周顺昌(札一)沈 仕(诗一)

董其昌(札一)米万钟(诗一)

陈继儒(札一)范允临(札一)

程国祥(诗一)

卷四

李流芳(诗一)俞琬伦(札一)

缪昌期(札一)黄汝亨(诗一)

璩之璞(跋离墨洞志)刘 凤(跋离墨洞志)

叶之芳(跋离墨洞志)陈元素(札二)

姚希孟(札一)杜大绶(秋声赋)

薛益明(诗一)娄 坚(札一)

程嘉燧(诗三)归昌世(札一)

葛应典(诗一)文震孟(札一)

文震亨(札一)文从简(诗一札一)

黄道周(札一)浦大冶(札一)

《湘管斋藏帖》目录

文谦光(诗一札一)文宠光(诗一)

侯峒曾(札一)徐 汗(札一)

杨廷麟(从军行)黄光耀(诗五)

杨文骢(札一)葛一龙(札一)

倪元璐(札一)方孔炤(诗一)

瞿式耜(札一)

以上四十八家,虽不到九十九家之半,但已相去不远。从其排序看,可以推定《湘管斋藏帖》大略按各家生卒先后排序。卷一、卷二及卷三前半人数应为五十一家,分布似没有后面这样密集,究原因,很可能是前期各家中有些书迹篇幅较大,这可以从现存拓本中得到验证,如残存的吴宽一家,长札一通,即独立刻一石,文徵明除了书札之外,还有《丁巳除夕》《初春书事四首》及《司马温公独乐园记》等诗文,已占去三石之多。

但这种按时间排序并不十分严格,以上四十八家中,除周顺昌、陈继儒、范允临、程国祥、文宠光、倪元璐、方孔炤等数家未见外,大多拓本均存,其中王锡爵与莫云卿、王世贞与赵南星刻于一石,便与目录顺序有所差异。

关于《湘管斋藏帖》所收九十九家的具体名目,除了以上四十八家外,通过现存的拓片与之对比,还可以增加若干位:

李应祯 史延直 李东阳

吴 宽

杨 慎 陈 沂

都 穆 乔 宇

顾 璘 周 用 陆 深

文徵明

王 守 王 宠

蔡 羽 文伯仁 文 彭

居 节 谢时臣 项德新

袁 褧 严 澂 严 泽 严 澍

陈 询

王 问

莫如忠 陈 鎏 陆师道 彭 年

王穉登 张凤翼

陈道复

王穀祥

许 初 顾祖汉

袁福征(袁尊尼)

以上三十七家,是据有落款者统计,尚有如史延直、周用《同斋箴》、文彭、顾祖汉《跋离墨洞志》等部分诗文、书札首尾分属于二石,若前半部分无落款,只能暂时付之阙如。

若将以上两者相加,则《湘管斋藏帖》之九十九家中,已得八十五家,由此推测,原石数量在五十二块的基础上,可能再增加十石左右,似已可容纳所欠二十余家(包含卷三、卷四未见拓本诸家及目录一石)。

现存拓本中,仅二纸尚存“湘管斋藏帖”题名,虽都有些残损,却仍能看清文字内容及作者名讳:其一在李流芳之前,可以明确是卷四之首;另一在王问之前,是否为卷三之首,尚不能确定。

湘管斋藏帖(局部)

另外,当时传拓入藏之际,提及石已残缺不全,这在现存拓片中也能得到验证,如文徵明书札部分,有一石残存其半,文从简书札部分,“哭贤郎”一通也有类似情况。目前尽管可以通过字迹来确认,残缺的两通书札分别是文徵明、文从简所作,但是,还是需要墨迹原件或未损前拓本,能与之两相印证,才能真正确定无疑。而目前,只发现了文从简“哭贤郎”一札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