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钩人物称能事 前有龙眠今有济——石涛的人物画考析
□ 王犁
石涛,明末清初画家,生于1642年,卒于1707年。明宗室,靖江王后裔,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其父朱亨嘉为九世靖江王,于南明隆武元年(1645)自称“监国”,被隆武帝遣兵所擒。宫乱之际,石涛为仆臣负出逃走,时年4岁,后在全州湘山寺落发为僧,广西全州五代时称清湘,故后有清湘老人之号。法名初为超济,后改元济(原济),号石涛,别号甚多。稍长居武昌,好读古书,兼学书画,楚人往往称之。曾久游皖、苏等地,先后寓居宣城、南京、扬州。善画山水、兰竹、花果,兼工人物,笔意恣纵,自成一家。又善诗文、书法、篆刻,尤工分隶。每画多所题识,诗、书皆淋漓洒落。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
石涛研究在傅抱石、俞剑华、郑拙庐、汪世清等几代学人的努力下,蔚然成显学。但从六十年石涛研究的成果来看,石涛的花卉创作成就、书法成就、一直作为身世行迹考佐证的用印、而被忽略“兼善”的人物画创作,更是石涛研究的盲区。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旁枝末节中,索引出石涛人物画创作的痕迹,结合留存人物画作品的分析,试图阐述作为山水画大家的石涛对明末清初人物画创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