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五代九十一人,载王仁寿艺事:

王仁寿,汝南苑人,工画佛道鬼神,兼长鞍马,始师王殷,后学精吴法。晋末为契丹所掠,太祖受禅放还。相国寺文殊院有净土弥勒下生二壁。净土院有八菩萨像,及有征辽、猎渭等图传于世。[8]

《图画见闻志》卷三·人物门,载王霭艺事:

王霭,京师人,工画佛道人物,长于写貌。五代间以画闻。晋末与王仁寿皆为契丹所掠。太祖受禅放还,授图画院祗候。遂使江表,潜写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真,称旨,改翰林待诏。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霭笔也。又画开宝寺文殊阁下天王、及景德寺九曜院弥勒下生像,最为奇出。[9]

对于这两位画家,正史中并无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载:

王仁寿,汝南宛人,业儒,性通敏,颇涉文史,亦潜心绘画。初学吴生,长于佛像鬼神及马等。仁寿尝于京师大相国寺净土院大殿前画八菩萨,今见存焉。耆旧传云“是吴道子笔”,其精致如此。晋出帝开运四年春正月,契丹伪天皇王耶律德光以兵犯阙,时仁寿及焦著、王霭并为德光掠归。至我太祖至明大孝皇帝受禅享御,首遣驿使索仁寿等。时狄人方听命本朝,会仁寿及著考终命,独放王霭归国。仁寿有子士元,最知名。可列妙品。”[10]

比较两个文献,就会发现其中有一明显的矛盾之处:《五代名画补遗》记“至我太祖至明大孝皇帝受禅享御,首遣驿使索仁寿等……会仁寿及著考终命,独放王霭归国”;而《图画见闻志》记王仁寿“太祖受禅放还”。比较确定的一点是,至少在宋朝太祖年间,王仁寿还在世或者刚刚去世。此时距刘道醇和郭若虚的时代也不过六十至八十载而已,但对王仁寿的生平已经不能够确定,也足见出当时美术史文献的缺失。

除此矛盾处之外,两则文献对王仁寿的记述还是可以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王仁寿为汝南人,工画佛道鬼神,兼长鞍马,画法学吴生,以及京师大相国寺净土院大殿前所画八菩萨像等,在两则文献中都有提及。这些共同的方面已经包括了王仁寿的出生地、绘画题材、画法、师承、作品等了解一个画家最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同时,相互印证确保了这些共同方面的可信度,其他方面又可以相互补充,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王仁寿。

其中较有趣的一点是,《图画见闻志》记载王仁寿曾画有《征辽图》,这很容易就让我们与新近发现的内蒙古宝山二号辽墓壁画中的一首题诗联系在一起:“□□征辽岁月深,苏娘颠□□难任,宁织寄姻□□丁,表妾平生缱绻心。”[11]这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暗示了当时陷辽汉族艺术家们的共同心声,即期望南方的汉族统治者早日北征,收复失地,从而可以回归家乡。从这个角度来讲,《图画见闻志》记载王仁寿曾画有《征辽图》还是较为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