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政治关系
(一)概述
洪武初期,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便因倭寇问题的困扰希望与日本国建交。这时正处日本国内分裂,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双方均碍于国内战争而无暇顾及朱元璋通好的请求。洪武三年(1370),拥立南朝的怀良亲王在国内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改变对明态度,接纳了明使臣赵秩。洪武七年(1374),明朝廷正式与日本南北双方开始交聘,但并不顺利,同时日本国内的形势依旧极其复杂。至洪武二十年(1387),林贤借日兵助胡惟庸谋反事件被揭露,朱元璋从此深恶日本,切断与日本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关系,并制定祖训,将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
日本应永初年(1392),足利义满以武力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统一全国。由于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一切高档商品都以明货为最佳,朱元璋所制定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幕府将军的生活质量,因此,应永十年(1403),足利义满便开始主动与明通好并俯首称臣。明朝方面,朱棣刚刚于南京即位,为尽快建立外交关系以巩固地位,遂违背祖训与日本建立册封贸易关系,并签订《永乐贸易条款》,即勘合贸易。
关于日本的国家权力问题,此时真正掌握国家核心权力的是幕府以及大武士。在应永十五年(1408)足利义满死后,他的儿子足利义持以及身边的富商认为幕府垄断对明贸易并限制倭寇行动,而倭寇劫掠可获巨利,因此便中断明日勘合贸易,自此倭寇劫掠明沿海活动顿时猖獗。
正长元年(1428)正月,足利义持卒。他的儿子足利义教发现,中断对明外交和贸易关系,只对搞走私贸易和组织倭寇劫掠的各大武士有利,对幕府本身毫无益处。因此他就任后立刻着手改变这种不利于幕府的政策。明朝方面,明宣宗即位后,面对倭寇的不断侵扰,也在考虑与日恢复外交关系,解决倭寇扰边的问题。不久,遣明日使便与明朝廷在北京签订《宣和贸易条规》,以代替《永乐贸易条规》。正统元年(1436)二月重新颁给《正统勘合》。自此明日双方贸易恢复正常。
(二)宣德勘合起明日使臣来往的记录
11次过后,近百年的明日进贡贸易结束了。结束进贡贸易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国内群雄割据战争即所谓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大武士守护等忙于国内战争,无暇顾及对明贸易,特别是大内义隆在第11次对明贸易船回国后不久,被家臣刺死,国内动乱,已无人再组织进行对明贸易。加之明沿海倭寇、海盗出没无常,正式贸易船极易遭受攻击,大内氏第11次对明贸易船的第三号船,在返国途中,曾遭到28艘海盗船的围攻,死伤许多船员。因之,无敢再驶商船出海者。当然,倭寇兼私商的船依然如故。[15]
若根据唐寅诗文中的题字,他与彦九郎相会应于“正德七年壬申仲夏望日”,所以作为遣明使的彦九郎应为第八次遣明使中的一员。至于他是由大内氏还是由细川氏派遣至明的,以下将作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