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宋印章问题

一、有关唐宋印章问题

丰坊摹刻的《神龙兰亭》帖,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刻有唐、宋皇帝玺及褚遂良、米芾两位书法家的私印。这些印章能否作为论证唐摹“神龙本”原帖及流传有序的根据呢?就印章本身讲:一是原帖的印章如属原刻所钤,就有原刻印章真伪之分;二是原帖的印章,也有全部翻刻于他帖,或将几个帖中的印章汇聚翻刻于一帖之分。这中间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印章的真伪。下面先将帖中三枚唐玺分别论证如下:

(一)唐太宗“贞观”印。

《叙古今公私印记》云:“太宗皇帝自书贞观二小字,作二小印。”[2]《唐徐浩古迹记》云:“太宗皇帝肇开帝业,大购图书,宝于内库,锺繇、张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以‘贞观’字印印缝。”[3]又《唐韦述叙书录》云:“自太宗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右军之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卷,装为八十卷;小王及张芝等,亦各随多少,勒为卷帙,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4]所以,在唐太宗内府名迹藏品的接缝及首尾上,应盖有“贞观”印。

宋代书法家、收藏鉴赏家米芾,证实了这点。在其所藏的王羲之书迹上,就有“贞观”印。云:“王羲之《笔精帖》,内两字集在诸家碑上,缝有‘贞观’半印。”[5]又云:“余先于唐坰处易得右军《尚书帖》,云得于僧清道,亦有‘贞观’印印文。”[6]而且说:“‘贞观’‘开元’皆小印,便于印缝。”[7]同时,米芾还讲到此印的盖法及辨伪方法,云:“林希见余家此轴,嗟叹云:秘府所有,殆不过是。希尝见阁下一卷,‘贞观’字印,相去五寸许,不相连。若真印,印则四枚,理无平匀。若伪雕,必只一钮,用皆齐一也。余闻之愠甚,懒展阅。愠极,试取视之,左右上下无一相当者。疾呼舆过林,语所以。公击节曰:公此书愈妙也。”[8]又云:“古帖多前后无空纸,乃是剪去官印,以应募也。今人收‘贞观’印缝帖,若是黏著字者,更不复再入开元御府。盖贞观书,武后时,朝廷无纪纲,驸马贵戚,丐请得之。开元购时,剪印不去者,不敢以出也。开元经安氏之乱,内府散荡,乃敢不去‘开元’印跋,再入御府也。其次贵公家,或是赂入,须除灭前人印记,所以前后纸悭也。今书更无一轴有‘贞观’‘开元’同用印者。”[9]可惜,在传世的书画真迹上,尚未找到“贞观”原印,无法进行比对。但按米芾所述来佐证,则天一阁《神龙兰亭》刻帖中的“贞观”印,不是四枚,只有一钮;而且与“开元”印同用在一帖上。所以,此“贞观”印真伪就存疑了。

(二)唐中宗“神龙”印。

“神龙”为唐中宗年号,公元705年至706年。唐中宗李显(656—710)是高宗第七子,其母是武则天。弘道元年(683)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年号嗣圣。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废中宗,立四子李旦。690年自称帝,国号为周。705年正月,张柬之乘武则天病危,拥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景龙四年(710)李显被韦后毒死。

中宗所执政五年(神龙二年、景龙三年),内部皇戚互相争权夺利,扩展各自势力,如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野,或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外部突厥一直不断侵犯,扰乱边境,如进寇原会等地,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因此,神龙、景龙是一个内乱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

在《唐徐浩古迹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中宗时,中书令宗楚客奏事承恩,乃乞大小二王真迹。敕赐二十卷,大小各十轴,楚客遂装作十二扇屏风,以褚遂良《闲居赋》《枯树赋》为脚,因大会贵要,张以示之。时薛稷、崔湜、卢藏用废食叹美,不复宴乐。安乐公主婿武延秀在坐,归以告公主曰,主言承恩,未为富贵,适过宗令,别得赐书,一席观之,辍餐忘食。及明谒见,颇有怨言,帝令开缄,倾库悉与之。延秀复会宾客,举柜令看,分散朝廷,无复宝惜。太平公主取五帙五十卷,别造胡书四字印缝,宰相各三十卷,将军驸马各十卷。自此内府真迹,散落诸家。”[10]

由此可见,内府真迹都被诸家瓜分,散落已尽,加上政权不稳,中宗在神龙年号短暂二年里,还有可能在内府藏品上押“神龙”印吗?至于中宗是否刻过钤于书画作品上的“神龙”印,还有疑问。因为窦臮《述书赋》下云:“‘贞观’‘开元’,文止于二。。”[11]其中未提及“神龙”印。中宗时任修文馆直学士起居舍人的武平一,在《徐氏法书记》中,也未曾谈到“神龙”印。何况在唐、宋文献中,还找不到有关“神龙”印的史料。目前,最早记载“神龙”印的,一是郭天锡在《唐冯承素摹兰亭序》跋文中所云:“前后二小半印神龙二字,即唐中宗年号。”[12]一是袁桷《秘阁续帖刘无言双钩开皇兰亭》云:“纸前后角有‘神龙’半玺,盖唐中宗时所用印也。”[13]同时,中宗内府有否收藏过《兰亭》也存疑。《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云:“至中宗神龙中,贵戚宠盛,宫禁不严,御府之珍,多入私室……太平公主闻之,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14]又《唐徐浩古迹记》云:“太平公主爱《乐毅论》,以织成袋盛,置作箱裹。及籍没后,有咸阳老妪窃举袖中,具吏寻觉,遽而奔趁,妪乃惊惧,投之灶下,香闻数里,不可复得。”[15]所以,中宗神龙时,内府所散落的法书,可能就没有《兰亭序》,而是《乐毅论》。

据上述三点,我认为帖中“神龙”印的真伪也存疑。

(三)唐玄宗“开元”印。

《叙古今公私印记》云:“玄宗皇帝自书开元二小字,成一印。”[16]《唐韦述叙书录》云:“开元五年,敕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褾,分一卷为两卷,总见在有八十卷,余并坠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贤押署之迹,惟以己之名氏代焉。上自书‘开元’二字为印,以印记之。”[17]据此可知,唐玄宗确实刻有“开元”印。有关“开元”印,在米芾《书史》中有如下记载:“‘开元’有二印:一印小者印书缝;大者圈刓角一寸已上古篆,于《鹡鸰颂》上见之,他处未尝有。”[18]“王羲之《桓公破羌帖》有‘开元’印。”[19]

唐玄宗《鹡鸰颂》上的“开元”小印

《宝晋斋法帖》骑缝用的“开元”小印

《神龙兰亭》上的“开元”小印

王羲之《远宦帖》上的“大观”印

《神龙兰亭》上的“大观”印

事实证明,古篆的“开元”印,现存见于传世唐玄宗《鹡鸰颂》墨迹中,而押缝用的“开元”小印,仅见于刻在《宋拓宝晋斋法帖》中的《王略帖》(即《桓公破羌帖》)里。如果将天一阁《神龙兰亭》中的“开元”印,与此二帖中的“开元”印比对,外框及字形截然不同,实属伪印。

至于宋朝三个皇帝的玺:宋太宗的“淳化”印,尚未见于传世书画真迹中,刻印字体类似《淳化阁帖》落款中“淳化”二字。宋徽宗的“大观”印,可见于传世王羲之的《远宦帖》,字体与天一阁《神龙兰亭》上的“大观”印明显不一。“宣和”“政和”原印与刻印也稍异。双龙印,按缪荃孙云:“法书用圆,名画用方。”[20](有例外,王羲之《远宦帖》、唐太宗《鹡鸰颂》只有方双龙印。)而现刻帖中,同存有方、圆双龙印,只在存世书画中所没有的。故也存疑点。宋高宗两“绍兴”印,也与传世原印稍不同。所以,宋朝三帝玺也有问题。

刻帖中的玺印,翁方纲多次讲到,无印要比有印强。他认为:“盖南宋以后重翻者始加‘神龙’诸印,北宋以前所摹刻尚无之也。”[21]

“褚氏”印是唐褚遂良私印,米芾云:“右军《快雪时晴帖》……缝有‘褚氏’字印,是褚令所印。”[22]现《宋拓宝晋斋法帖》中的《快雪时晴帖》四角,均有“褚氏”印。而“米芾”私印,也仅见于《宋拓宝晋斋法帖》中。两印对照后,也稍异。

我们也发现,天一阁《神龙兰亭》中的这些押缝印,在多种传世的所谓《宋拓神龙兰亭真本》中同样存有。不同之处是,“大观”“神龙”“淳化”“副书府”“开元”“双龙方印”等六个半印,是刻在第十八、十九行中间,而不是帖末。根据史料记载,元大德间钱塘钱国衡刻十种《兰亭》,第五种是“神龙本”,在第十三、十四行间有“贞观”“褚氏”“绍兴”印,在第十八、十九行间有“大观”“神龙”“淳化”“开元”等半印,末行“文”字下有“褚氏”印,与天一阁刻帖上这些印记行款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说天一阁《神龙兰亭》刻帖上这些印记,与元钱国衡拓本上的印记,都似是当时伪作“神龙本”者所加。

天一阁《神龙兰亭》上的诸印

《宋拓神龙兰亭真本》上的诸印

现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八柱帖》第三),无唐代三玺,其中元郭天锡跋,是从其他《神龙兰亭》中移来的。按郭跋所云:“予观唐模《兰亭》甚众,皆无唐代印跋,未若此帖唐印宛然,真迹入昭陵,拓本中择其绝肖似者秘之内府,此本乃是。”[23]如果按郭所言,则盖有“贞观”“神龙”“开元”三玺,为唐内府藏本。因此,作伪者就利用此言,刻上唐三玺,以验证此帖是真正唐内府所珍藏的唐模《兰亭》“神龙本”,可谓是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