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年初,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苏州市名人馆看到一册吴湖帆集句词《联珠集》铅印本,书衣上有吴湖帆题“公绂老弟,倩庵”六字,墨迹潦草枯淡,受赠者为赵公绂(一作公黻)。赵氏名志麐,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为吴湖帆及门弟子。画擅山水,颇得师传。二十余字的生平简介,仅见恽茹辛《民国书画家汇传》中,馀皆无闻。其实,他就是最后将《湘管斋藏帖》刻竣的赵氏第三代传人。
《联珠集》书影
嗣后检阅《顾颉刚日记》,始知赵公绂为顾氏原配殷履安的表弟。其祖赵卓,字嵩霞,家有湘管斋,藏书画、古籍甚富。南京图书馆、苏州博物馆、苏州吴中区图书馆等处,均曾见其藏书。其父赵晋,字季蕃,号湘芸,又号硕道人,能世其家学。师从顾若波(沄)学画,为海上书画联合会会员。民国十一年(1922),与叶赤松、俞勉庭、马楣轩等在苏州城内观前街筹设金石书画会。赵氏旧藏释本曜《墨花禅印稿》乾隆间钤印本[2]上,有“赵晋”“赵晋珍玩”“赵晋字季蕃号硕道人”诸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阎尔梅《蹈东集》上,则有“湘管斋赵”“湘管斋”“赵卓珍藏”“甫里赵嵩霞藏”“赵氏嵩霞珍藏”“赵晋之印”“季蕃”诸印。
赵公绂幼年就读小学时,适逢叶圣陶(1894—1988)任教于甪直,故其为叶氏早年学生。后经营实业,复从吴湖帆学画。民国二十九年(1940),吴湖帆曾为其摹绘王石谷《江山无尽图》长卷。“抗战”胜利以后,赵公绂寓居苏城碧凤坊,顾颉刚回乡,屡过赵家饮宴,并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二月十三日,观其所藏黄鹤山樵、倪云林画。建国后,赵公绂移居上海茂名路升平街芝瑞里二十一号,任职于救济会,“三反中指为大老虎,停职反省,囚禁会中历四个月,卒以不得罪证释放。囚时曾发狂疾,一切事均不知,后渐清醒”[3]。后因他与赵朴初为东吴大学同学,遂入京任中国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寓居东皇城根南街三十四号。1958年4月13日,顾颉刚曾访赵氏,看四王吴恽画册。1975年11月2日,赵氏访顾颉刚,谈及殷履安在甪直的兄弟均已去世。“赵家所刻明人尺牍,不详归于何处矣。又云湖帆身后,所藏书画全归上海博物馆,可谓得所”[4]。顾颉刚所记的赵氏刻明人尺牍,就是赵氏三代陆续所刻的《湘管斋藏帖》。
2015年12月,上海博物馆在吴湖帆去世近五十年以后,将吴氏所藏书画、碑帖善本等作专题展览,并召开学术研讨会,系统探讨吴湖帆在近代书画鉴藏史的地位。笔者在上海博物馆参加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时,遇到故宫博物院杨丹霞女史,巧合的是,她就以《梅景门人赵志麟及其家藏遗珠》为题撰写论文,介绍赵公绂身后所遗留书画及收藏,不过也坦言没有找到《湘管斋藏帖》原石和拓本。
从上海回苏后不久,因整理馆藏地方碑帖,竟然意外发现一包《湘管斋藏帖》拓片,共计五十二张,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拓,留为参考资料者。拓片中还附有夹签一枚,毛笔记“园林管理处书条碑,五十二张”,钢笔又记“石已不全”。据馆藏目录备注,原石当时暂存于苏州大公园(即今位于公园路、民治路之苏州公园)内,今已不知何在。通过测量拓片尺寸,可知《湘管斋藏帖》原石约长79.5厘米、高30.5厘米。全部为明代人书法,主要是题诗、题跋与书札,其中尤以书札居多。
由于苏州博物馆所藏《湘管斋藏帖》为残本,已无法反映原帖的全貌。不过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甲戌七月顾颉刚所书题辞中,可以看到大略。值得注意的是,据《顾颉刚日记》所载,《湘管斋藏帖》题辞是1934年9月,顾颉刚的父亲代他所作,顾颉刚略加改易后抄录其词,附刻于此帖之后,日期则提前了两个月。现据底稿,题为《赵氏湘管斋藏帖序》,收入顾氏《宝树园文存》:
自来论帖学者,以《兰亭》一刻为鼻祖,开皇、定武矜为枕秘,至王著《阁帖》出而集其大成。是后《绛》《潭》继踵,摹刻成风。传至有明,书家崛起,上轶宋元,而要皆胚胎于《阁帖》。法乳所传,瓣香不替,分支推演,遗泽弥长。登瀛学士,珥笔殿廷,韦布名流,扬芬简札。绍锺、张之衣钵,擅羲、献之风流,实为帖学全盛时期。顾迄今三百年,曾未有汇集其文翰而鸠工选石,以继《停云》《快雪》之后者,是亦艺林之憾事也。赵氏是编,一以明代为断,自其先德嵩霞公以来,随时搜集,裒然成巨帙。哲嗣湘芸公兄弟潜心继述,谋寿诸石,以永其传。经营廿有余年,上石者凡八十家。今公绂兄有缵先人之志,搜求邑里旧家所藏,益以十九家,厘为四卷,至是而有明一代之书法蔚为大观,凡稽考明人之文献者,必将有索于湘管斋矣。公绂又谓原刊八十家墨迹,家室沧桑,什九散佚,深抱隐痛。余谓是刻既成,名人遗翰已不啻化身千亿,较诸偶得寸缣尺素而但闭诸箧衍者,其公私得失之判殆未可计,公绂惟当引此以自慰耳。刻既成,以余为戚党,邮寄北平见示。余所居,米氏勺园故址也。册中有友石倡和诗,所写景物,宛然在目,拊掌称快,是亦一翰墨因缘也。甲戌七月吴县顾颉刚记于北平西郊寓庐。[5]
从现存拓片看,顾颉刚的这段题辞位于《湘管斋藏帖》卷四最后一家“瞿式耜”之后,由于是在全帖之后,所以称“序”是不太妥当的,若改为《赵氏湘管斋藏帖跋》,似更允当。从文中可知,自赵公绂的祖、父辈开始,《湘管斋藏帖》就已经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勒石。赵嵩霞与赵季蕃父子,在清末陆续将家藏明人墨迹摹勒上石,经过了二十多年,一共刻了八十位明人墨迹,但似乎并未将之视为一部完整且独立的丛帖进行分卷、传拓与流播。到了民国间,已经刻石的明人墨迹,大部分底稿已不幸从赵家流散出来。而赵公绂继承先人之志,发愤搜求同乡旧家所藏明人墨迹,又续刻十九家上石,并将祖辈所留之石合于一处,分为四卷,请顾颉刚撰写题辞,终于使得家藏明人墨迹刻石以《湘管斋藏帖》一名,留传后世。
顾颉刚 赵氏湘管斋藏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