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斋铭由来及雪浪石相关诗作

一、雪浪斋铭由来及雪浪石相关诗作

元祐八年(1093)六月二十六日,苏轼自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圣朝散部知定州(兼任定州安抚使),十月二十三日到达(一说十二月二十三日)。相继应辟的佐幕有李之仪、蜀人孙子发、海陵滕兴公、温陵曾仲锡等四位定武倅。

绍圣元年(1094)四月间,苏轼于中山后圃(定州宋时升为中山府)得到一块黑质、白脉的珍石,其石纹理犹如蜀画家孙位、宋初画家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的妙笔,苏轼特别喜欢。又于曲阳得白石,凿成芙蓉状大盆,盛石其间,注以水。四月二十日,作《雪浪斋铭并引》(或称《雪浪石盆铭》),云:

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

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

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2]

并亲书铭文于盆唇口四周,以供赏玩。还构小室置之,名其曰“雪浪斋”。

不久,时为定武倅的滕大夫(名兴公,字希靖,海陵人)专为《雪浪斋铭》作诗以赞。

对于此时的滕兴公是否为定武倅,史料上有两种说法,《施注苏诗》的施元之及《苏诗补注》的查慎行,认为当时滕兴公为定武倅。而《苏轼诗集合注》的冯应榴,云:“《续通鉴长编》元祐四年十二月载齐州通判滕希靖管勾开修徐州吕梁、百步两洪月河,石堤上下置闸事,其为定倅年月无考。”[3]这就涉及滕兴公是否在定州倅时给苏轼作过和诗。我在阅读李之仪《跋戚氏》一文后,发现冯氏说法有错。该文云:“元祐末,东坡老人自礼部尚书,以端明殿学士加翰林院侍读学士,为定州安抚使。开府延辟,多取其气类,故之仪以门生从辟,而蜀人孙子发实相与俱。于是海陵滕兴公、温陵曾仲锡定倅,五人者每辨色会于公厅。领所事竟,按前所约之地,穷日力,尽欢而罢。或夜,则以晚角动为期,方从容醉笑间。”[4]

雪浪石局部

所以,其时滕兴公为定州倅确切无误,并可肯定在见到苏轼《雪浪斋铭》后,作诗以赞。可惜该诗作已佚,其内容不知,否则苏轼不会有《次韵滕大夫三首》之作,而其中一、二首题为《雪浪石》。录文如下: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孤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熢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我顷三章气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

履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5]

第一首,作者描绘天然的石纹尤如雪浪,不得不使画师们争来临摹,似李冰修都江堰,凿离堆而使沫水分流形成“飞雨”“珠跳”之形态,把雪浪石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景。第二首,作者以唐朝李德裕、牛僧儒两位好石的典故,来喻党争无聊之意。

苏轼《雪浪石》二诗一出,立即得到苏辙、释道潜、晁补之、秦观、李之仪、张耒等人的和诗。正如清赵昱所云:“当时群贤叠倡和,晁秦张李推苏门。”[6]为全面了解《雪浪石》诗的相关史料,现抄录各人和篇,以飨读者。

苏辙 和子瞻雪浪斋

谪居杜老尝东屯,波涛绕屋知龙尊。

门前石岸立精铁,潮汐洗尽莓苔昏。

野人相望夹水住,扁舟时过江西村。

窗中缟练舒眼界,枕上雷霆惊耳门。

不堪水怪妄欺客,欲借楚些时招魂。

人生出处固难料,流萍著水初无根。

旌旗旋逐金鼓发,蓑笠尚带风雨痕。

高斋雪浪卷苍石,北叟未见疑戏论。

激泉飞水行亦冻,穷边腊雪如翻盆。

一杯径醉万事足,江城气味犹应存。[7]

释道潜 次韵苏端定武雪浪斋

孔明气宇白玉温,忠义勇决逾玉尊。

葛巾羽扇传号令,塞垣彻警无尘昏。

良辰往往挟将佐,射雕走马循烟村。

归来饮酒坐堂上,宾从如云填戟门。

一朝郡圃得奇石,雪浪触眼惊神魂。

旁求苍珉琢巨斛,偃然卧土知无根。

三牛曳归置阶圯,错磨不许留纤痕。

兴来作诗寄台阁,雄词妙笔争考论。

将军今谪穷海外,会见羲娥窥覆盆。

殷勤寄与朔方客,佳致勿毁宜长存。[8]

晁补之 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

居庸灭烽惟留屯,时平更觉将军尊。

铃斋看雪拥衲坐,急鼓又报边城昏。

百壸高宴梨栗圃,千里未尽桑麻村。

天怜公老无以乐,一星飞堕从天门。

得无遗履榖城化,恐是吃草金华魂。

不然荆棘霜霜底,兀然奇怪来无根。

女娲捣炼所遗弃,奔潈尚有河汉痕。

岂其谋国坐不用,聊以永日宁复论。

跳梁不忧牧并塞,绥纳可使鱼游盆。

公归廊庙谁得挽,此石万古当长存。[9]

秦观 雪浪石

汉庭卿士如云屯,结绶弹冠朝至尊。

登高履危足在外,神色不变惟伯昏。

金华掉头不肯住,乞身欲老江南村。

天恩许兼两学士,将兵百万守北门。

居士强名曰天元,寤寐山水劳心魂。

高斋引泉注奇石,迅若飞浪来云根。

朔南修好八十载,兵法虽妙何足论。

夜来番汉人马静,想见雉堞低金盆。

报罢五更人吏散,坐调一气白元存。[10]

李之仪 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古律各一

(律诗见后卷)

风波末路方奔屯,屹然不动谁如尊。

岂知胸中皦十日,顾盼不接无重昏。

东观海市俯弱水,南登赤壁凌江村。

斯文未丧天岂远,出没狐鼠徒千门。

纶巾羽扇晚自得,已闻漠北几亡魂。

由来好趣入造化,地灵特出云涛根。

生平到处苦再历,隐隐似有屐齿痕。

玻璃镜里万象发,金粟堂中千偈论。

会须白玉潄寒水,更借落月倾金盆。

咄嗟菱溪成底物,混沌空夸窍凿存。[11]

李之仪 次韵东坡和滕希靖雪浪石诗

平生所愿识荆州,别乘还容接胜流。

异日崩腾惊海面,新诗清绝似槎头。

常嗟盛事千年隔,谁谓余光一旦收。

便觉时源得三昧,目中无复有全牛。[12]

张耒 和定州端明雪浪斋

中山士马如云屯,号令惟觉将军尊。

熊旂犀甲罗左右,金钲鸣鼓喧朝昏。

少年畎亩老为将,谁能复记躬耕村。

东坡先生事业异,道岐不得安修门。

眼前富贵念不起,惟有山林劳梦魂。

榛中奇石安至此,坐蒙湔洗见本根。

奔流骤浪势万里,至画乃扫笔墨痕。

黄牛三峡固细事,赤壁长江何足论。

能令万古蛟蜃怪,么么入此玻璃盆。

扁舟独往则不可,平生致君言具存。[13]

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三日,除命下,苏轼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六月诏谪惠州,从此开始漫长的迁谪生涯。

苏轼离开定州前,曾致滕兴公札云:“某久当废逐,今荷宽恩,尚有民社,又闻风土不甚恶,远近南北亦无所较,幸不深念。示喻《坛记》,新以文字获罪,未敢秉笔也。人来匆遽,不尽区区。”[14]

苏轼四月二十日(5月7日)作《雪浪斋铭并引》,到闰四月初三日(5月19日)离开定武,中间仅相隔十二天。苏轼离开定州后,中山后圃的雪浪石之迹,也逐渐冷落,少被人们问津了。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夏,苏轼被赦已北归至吴中,正值张舜民(字芸叟)守中山,因敬重苏轼,亲自葺治雪浪斋,重安盆石,并欲作诗寄公,以待东坡归来。九月,闻公于常州之薨,有云:“我守中山,乃公旧国。雪浪萧斋,于焉食宿。俯察履綦,仰看梁木。思贤阅古,皆经贬逐。玉井芙蓉,一切牵复。”[15]何奈,乃作《苏子瞻哀辞》云:“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