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学术往往都是在质疑(或困惑)中寻求探索,但由于见解不同而结论各异。自郭沫若、高二适等先生的“兰亭论辨”,直至如今诸多学者的不断探索无不是起于质疑。而通过对《兰亭序》中“揽”字的探索,至少可知“揽”本通“览”,不至于使“文义不通”。二王时期的琅琊王氏在避其家讳时确实有别于“古礼”,而且“政”与“揽”字在避讳上的改字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应该能彼此互相证明是符合当时避讳之习惯,而非如祁小春先生所责“《兰亭序》文章中用‘揽’,至使文义不通。此尽人皆知之事,而何独羲之不知”,因此,王羲之将“览”改作“揽”从训诂学和避讳学的角度去考察应该是符合其要求,所以,我们不能根据一个“揽”字即去质疑《兰亭序》非王羲之所作。
注释:
[1] 清李文田跋定武兰亭手迹,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2] 祁小春《山阴道上》,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
[3] 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三十五,《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八二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72页。
[4] 华人德、白谦慎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5] 同[4],第125页。
[6] 祁小春《山阴道上》,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按祁小春先生在《〈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中称:“按‘揽’义,《说文》解作:‘撮持也’;《广雅·释诂》以‘持也’作解;《释名·释咨容》解作‘敛’。义均释作撮、持意,即如今之抓取、总揽意(或亦含拂拭义),在一般情况下不含‘览’字的‘以目阅读、以口咏诵’之意。而《兰亭序》文中用‘揽’,于文义难通。王羲之为何要在文中反复(两次)用此文义不通之‘揽’字?”(第154页)“以是观之,《兰亭序》改字‘揽’在字义上与‘览’不通,难合当时‘皆须得其同训以代之’改字法规则。”(第162页)“然而《兰亭序》的‘揽’却可以代‘览’,确是难以理解。”(第168页)“《兰亭序》中的以‘揽’代‘览’之现象,以义言之:二字未能互训。”(第169页)
[7] 同[2],第191页。
[8] 华人德、白谦慎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22页。
[9]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69页。
[10]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288—289页。按王叔岷撰《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年,第400—401页)释文:“揽,本亦作览。”王氏《集释》引宣颖曰:“然且欲以已见治人之国者,此徒以圣知仁义为利,而不见其害也。”案宣以治释为,是也。《小尔雅广诂》:“为,治也。”揽,从一本作览,于义为长。览与“不见”,相对为文。
[11] 沈从文、张文治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61页。
[12]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3页。
[13]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657页。
[14] 陈垣著《史讳举例·序》,中华书局,2004年,第1页。
[15] 同[2],第190页。
[16] 陈垣著《史讳举例·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中华书局,2004年,第83页。
[17] 同[2],第153页。
[18] 同[2],第187—188页。
[19] 张淏著,手抄本。
[20] 陆游著《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38页。
[21] 朱艳萍编《淳化阁帖附释文》,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22] 同[21],第316—317页。
[23] 同[21],第354页。
[24] 路振平编《中国历代法书粹编:王羲之行书卷》,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25] 同[21],第402页。
[26] 同[21],第419页。
[27] 同[21],第426页。
[28] 同[21],第439页。
[29] 严可均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1613页。
[30] 陈垣著《史讳举例·序》,中华书局,2004年,第1页。
[31]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第65页。
[32] 同[2],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