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专十年
1928年到1949年,从杭州国立艺专创立到因为抗日战争西迁,潘天寿的花鸟、山水不断攀顶,人物画也在绘画创作中占很大的比例。因大幅作品不便携带,1937年学校西迁,其十余年创作、收藏的书画作品,因留杭未携带走而尽遭毁损。我们只能通过留存的作品与友朋的文字来丰富对潘天寿这个艺术创作黄金时期的描述。
《行乞图》,1929年,纸本水墨,149×41厘米,余姚博物馆藏。款识:科头曲背衣褴褛,矍铄神留饥眉宇,曰歌曰歌声昂低,一棒街头(独)踽踽。心上心下仇人头,酒酣耳热天风起。阖闾死后谁知音,日暮箫声遍吴市。十八年夏初,满天梅雨,意殊闷损,偶然涂抹岂在笔墨之间。三门湾阿寿写于西湖葛岭山之葛天野屋中,“头”字下夺“独”字,寿又记。印章:懒头陀(朱)、潘天授(白)、阿寿(白)。潘天寿先生多次画《行乞图》,可以理解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对底层民众的关注。从题跋诗意来看,也可理解为借伍子胥失意逃亡吹箫乞食的故事,来体悟现实世界的无常和沦落而不失心志的多种结合。落款“葛岭野屋”,是年作者曾留下《移居葛岭之葛天野屋》的五言诗。[12]
《不倒翁图》,1930年,纸本设色,128×33.8厘米,私人收藏。款识(一):不倒翁须眉皓,笑哈哈没烦恼。任是颠来倒去,不懒还起来。此是袭得当世处世怀中宝。十九年桃花开候,天气清新,对西子湖光山色,自足引画兴于小楼之中,因成斯福,亦寓游戏于笔墨间耳。懒头陀阿寿记于西子湖俞楼。款识(二):此予三十五年前旧作也。狂涂乱抹,霸悍无状,展读之余,不胜惭愧。一九六六年春兰开候,寿重记,醉竹道兄嘱题。印章:寿(朱)、天授小(白)、寿者(朱)。题跋:须糜皓皓,推之不倒,写此者谁?三门湾寿老。一九七三年暮春,诸乐三书于晚明楼。钤印:乐三长寿(白)。款识(一)“懒头陀阿寿记于西子湖俞楼”,是年作者留有七言诗《友人书问住西湖俞楼近况,诗以答之》[13],一派乍寒听雨的疏懒心情,不像这件作品的落款“天气清新,自足引兴”的欢愉。款识(二)上款“醉竹道兄”或为朱醉竹(1910—1974),浙江杭州人,原名宝庭,号醉竹,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有《西泠印社见闻记》存世。两张作品的落款也提供出信息,即潘天寿先生从上海刚到杭州时,1929年曾住葛岭山的葛天野屋,1930年住俞楼。
《棕榈修僧图》,1934年,纸本水墨,29.1×32.9厘米,潘天寿纪念馆藏。款识:昔如来行化于摩突如国,见一青林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茶,吾灭后一百年有比丘名商娜和修者于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证三祖商那和修尊者至此林。遂降二火龙,龙受三归,遂施其地,以建梵宫,五百比丘依教奉行。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盖周宣王二十三年乙未岁也。印章:无。题材近金农,用笔不类。“先生不负初心,兼任两地教学,在沪杭道上奔走了好几年”[14],1930年后潘天寿担任杭州艺专中国画主任教授,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的中国画课程,每周往返于沪杭之间。“国画系缺人物画教授,潘先生乃勉力自任;借鉴于虎跑寺五百罗汉碑刻形象,化作丈二白描画像,笔力遒劲,全得力于书法,气象森严,观者为之屏息。”[15]在看不到潘天寿这个时期“丈二白描画像”实物的情况下,冯蔼然的回忆让我们知道潘天寿这个阶段的教学努力和作为。那个时期的艺专学生版画家彦涵也回忆到:“当时潘天寿先生不仅作大幅山水画,而且作大幅人物画。”[16]我们或可在国立艺专第一届毕业生郑祖纬的大幅人物画上寻找当时师生间的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