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券帖》的产生及相关诗作
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六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除杭州,朝廷以守杭故,赐以玉鼻骍。四月十五日,苏轼将出守杭州,为鼓励李廌进德修业,奋力上进,把所赐马转赠李廌,并亲笔书写《赠李方叔赐马券》一文,云:“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骍。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轼书。”[25]
翰林院亦称玉堂,《宋史》卷十七哲宗纪(一)云:“元祐元年九月……丁卯(十二日)试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知制诰。”[26]得赐玉鼻骍后,苏轼作《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二首》云:“臣轼言。伏蒙圣慈,以臣入院,特赐衣一对,金腰带一条,金镀银鞍辔马一匹。”[27]元祐四年三月,苏轼又以龙图阁学士除杭州,再被赐马。为此,又作《谢赐对衣金带马状二首》云:“右臣伏蒙圣慈特赐臣对衣一袭,金腰带一条,银鞍辔马一匹者。”[28]这是苏轼二次被赐玉鼻骍的记录。
苏轼熟知李廌日常生活困穷,无以为生,便用“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为由,支持方叔以马换成钱助以度日。又考虑到方叔的面子,以“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为理,“故为出公据”。这样又可提高售马价格,可见苏轼考虑之周详,更是师生间真挚友情的充分体现。随后苏辙和诗云:
方叔来别子瞻,馆于东斋,将行,子瞻以赐马赠之。方叔作诗,次韵奉和。辙。
小床卧客笑元龙,弹铗无舆下舍中。
五马不辞分后乘,轻裘初许弊诸公。
随人射虎气终在,徒步白头心颇同。
遥想据鞍横槊处,新诗一一建安风。[29]
接着黄庭坚又专为马券作跋文,更增添马券价值,把妙墨价格增至二十万钱。黄庭坚《跋东坡所作马券》云:“翰林苏子瞻所得天厩马,其所从来甚宠,加以妙墨作券,此马价应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继,将不能有此马,御以如富贵之家,辄曰‘非良马也’,故不售。夫天厩虽饶马,其知名绝足亦时有之尔,岂可求锡马尽良也!或又责方叔受翰林公之惠,当乘之往来田间,安用汲汲索钱?此又不识痒痛者从旁论砭疽尔。甚穷亦难忍哉!使有义士能捐二十万,并券与马取之,不惟解方叔之倒悬,亦足以豪矣。众不可。盖遇人中磊磊者,试以余书示之。元祐四年十月甲寅,黄庭坚书赠李方叔。”[30]
在文献中还有李之仪的和诗《贺李方叔得眉山玉堂赐马,公自书券》,可惜已残缺。现录文如下:
帝闲万马皆天宠,一一尽是真龙种。
欲知志气吞万里,骏意向人耳双竦。
翰林下直出玉堂,狨鞍宝辔声琅琅。
传呼一声惊里闬,新向庭中赐骕骦。
明年乞得东南守,画舸西河卧载酒。
免令此马老江山,故用赠君良独厚。
怜君从来家若贫,坐冷儒士喜意新。
自书券字甚雄伟,作书远报江河人。
翰林好士裴丞相,知君亦负玉堂望。
愿君宝此(下文阙)[31]
苏轼后人苏籀曾作《次韵洪六丈舍人苏黄马券一首》云:
长鸣天厩起毛龙,万马皆喑一洗中。
立仗式仪稽马叟,解骖牵赐有裴公。
累年兵火苏黄迹,旧券山河带砺同。
揽笔诗翁拟骚雅,雄然台阁快哉风。[32]
由此可知《马券帖》在当时文人中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