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本”上款人允裘
据《真迹题跋录》中王翚自题,知康熙元年(1662)王翚曾在毗陵修吉堂避暑并临《富春山居图》。到了康熙十一年(1672)冬,王翚“重过毗陵,允裘出示此卷,盖已十年余矣”。既是“重过毗陵”,则“修吉堂”也是在毗陵无疑。王翚还提到求画人是“允裘”,因此需要知道“允裘”是何人。
要知允裘是谁,先要从王翚的常州近园之行说起。康熙十一年(1672),杨兆鲁邀王翚与笪重光游近园,王翚到近园后作《近园图》,杨兆鲁撰《近园记》,笪重光题跋,传为一时美谈,今《近园记》刻石犹存于近园。杨兆鲁(1618—1676),字泗生,号青岩,江苏武进人。与沈荃、曹尔堪、笪重光同为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进士,顺治十二年(1655)钦定授江西提督通省学政按察司佥事,临行前曹尔堪、沈荃等人为其作诗送行,后官至福建延平道按察司副使。著有《遂初堂诗集》《遂初堂文集》《闽兰十咏》《青岩诗选》《青岩自定义稿》《青萍三刻制艺》。杨兆鲁卒后,笪重光撰《青岩公讳兆鲁暨胡宜人合葬墓志铭》[10]。
笔者猜测允裘应为杨兆鲁家人,通过查考,在李昌祚《真山人后集》诗卷上《同门杨青岩年兄其犹子允裘自南来,携丝灯甚丽,因偕曹顾庵、余岫云、家仲章往观焉,青岩遂留饮灯下,出童子歌以佐酒,夜分乃散,因限灯歌二韵属余倡之,时十二月朔日也》[11]中找到了答案,允裘即杨兆鲁侄子。
安阳杨氏始迁祖为杨拯,元末卜居无锡安阳山下,至明中期已发展到相当多的人口。顺治十七年(1660),杨兆鲁为《安阳杨氏族谱》撰序,自称十二世孙,查《安阳杨氏族谱》卷十《四分长房六世至十五世世纪》,知允裘即杨沇,属安阳杨氏第十三世孙,“沇字允裘,兆升子,太学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县丞。娶许氏山西巡抚定宇公女,生四子”。[12]杨沇曾任宁海县丞,另见于《光绪台州府志》的记载[13]。杨兆鲁、李昌祚与曹尔堪(顾庵)、余恂(岫云)、李来泰(仲章)都是顺治九年(1652)进士,他们曾一起到杨沇家去看“丝灯”。
《安阳杨氏族谱》卷十
《台州府志》卷十一
康熙元年(1662)王翚至常州,见恽寿平给王翚的赠诗《壬寅秋夜与石谷王子同饮半园唐云客先生四并堂,次日予之白门,归舟得句寄赠》[14],“唐云客”即《真迹题跋录》中为允裘题跋的唐宇昭。唐宇昭(1602—1672),字孔明,号云客,江苏武进人。工诗善画,著有《半园诗钞》《拟故宫词》。王翚临于“壬寅长夏”,唐宇昭跋于“壬寅乞巧日”,可知杨沇在求得王翚临作后,又去求得唐宇昭作跋。唐宇昭跋后是吴见思题七言绝句一首。吴见思,字齐贤,江苏武进人,万历名臣吴中行之孙,著有《杜诗论文》《杜诗论事》《史记论文》,与杨沇也有来往。
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画扇面册天竹蜡梅罗汉松》,内容就与杨沇有关,恽寿平题曰:“乌目山人谬称余笔近刁光胤,此暗合孙吴,未敢自喜为独得,然王郎以为合,知己不我欺也。此景有允裘、石谷同赏,可称厚幸。南田客寿平。”王翚跋曰:“余家旧藏刁光胤《杏花雪狸图》,精工之极,绝无作气。观南田正叔设色用笔,正与相合。此《三友图》创制新意,为之甚奇。余与正叔、允裘皆为笔墨知己,因题识以定岁寒之盟云。时壬子重九,同学弟王翚。”[15]据恽寿平与王翚题跋,可知杨沇亦善画,三人关系非常融洽。
除此之外,“允裘”另见于两处记载。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说:“赵吴兴有《花溪渔隐》,又有《落花游鱼》,皆神化之迹。临仿者毋虑数十百家,大都刻画旧观,未见新趣。允裘属予写游鱼,因兼用吴兴两图意作扇景,俟他时石谷观之,当更开法外灵奇之想也。”[16]恽寿平曾以赵孟笔意为杨沇画游鱼扇面。
庞莱臣《虚斋名画录》卷十三著录《明恽香山仿古山水书画册》,恽向款曰:“杨子允裘能读书善画,乃问道于盲,执贽而请余画十八册。余画世人殊不喜,而杨子以为老马识途,虽蹭蹬可就而策也。余敬其意,兼为放肆之言,并十八种以凭商榷。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看画者亦师其意,则牝牡骊黄之外尚有余地,允裘姑置之可耳。香山向又题。”[17]这里恽向提到杨沇是一个读书善画之人,曾求其画仿古山水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