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曙轮深厚的学养源于其渊深的家学。“吴郡陆氏”肇源于西汉吴令陆烈,水东陆氏乃吴江支之分支,于明代洪武年间徙居陈墓。其四十一世祖为唐代诗人陆龟蒙。陆氏崇文,千年来书香文脉绵延不绝,人才辈出。陆氏族谱代有人修,至今完备清晰。

陆曙轮祖辈长期居住在陈墓镇,以诗礼传家,是镇上的名门望族。老宅位于镇北的得求堂。得求堂历经沧桑,曾遭受清代“洪杨之乱”和其时恶势力的蹂躏。王家范先生著有《动乱以别样的方式降临小镇——读陆云标〈庚申年陈墓镇纪略〉》一文,多年前发表于《东方早报》。[8]陆云标的《庚申年陈墓镇纪略》真实记录了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战乱期间,陈墓镇上无耻乡绅先利用流氓地痞兴办团练,以响应清政府号召,后又伙同他们逼迫乡民缴纳钱粮,向苏州太平军忠王府“进贡”,在镇上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敲诈勒索乡民,无恶不作,令人发指。陆云标痛斥前来说项的乡绅:“我朝养士二百年,厚泽深仁,瀹肌浃肤,我辈虽未食斗米之禄,惟既读书,当知忠义二字,岂有通贼进贡之事而甘心啖之者?”其弟(陆云梯)也婉拒同往苏州“进贡”。王文引乾隆《陈墓镇志》(后人增补本)所录陆云标简介:“昆县庠生,岁科试履,屡列优等,性耿直,游幕宪中,夙著声誉。以候选县丞,卒于难。”王家范说,像陆云标那样的醇儒,以“卒于难”而青史留名。陆云标为陆曙轮曾伯祖,陆云梯为其曾祖,故在陆氏的文脉中流淌的不仅是书香,还有正直和刚毅,以及文人最可贵的血性和忠义。

陆云梯(1808―1877),字缦卿,其子仁煦殁于同治四年(1865),年仅32岁。仁煦留有两子,次子即凤章。现保存有《缦翁苦志课孙图》,所绘即陆云梯训育两孙图景,并有多人题跋。其中吴江陈麟题曰:“伶仃弱质赖扶持,苦志年年教养宜。一脉书香何处续,阶前修竹两孙枝。奉题缦卿姻丈大人训孙图,即祈教正。”彭龙光题曰:“课孙之劳不遑食,课孙之苦心谁识。蔗境回甘,芹香满室。敢告机云,此恩罔极。”庚申之乱中,陆云标遇难,老宅被火烧毁。现存柿园乃陆云梯所建,门额砖刻“杞菊流芳”四字乃其亲笔,取自陆氏先祖陆龟蒙《杞菊赋》,以此告诫子孙要“淡泊静修,毋与世争”(见陆家衡《柿园记》,未刊稿)。

陆凤章(1854―1922)是陆云梯之孙,字诵芬,清朝诸生(秀才)。陆氏后人现保存有陆凤章参加科考、获“生员”资格(俗称“秀才”)的“入学报条”,也就是录取通知书,其文为:“陆凤章钦命江苏督学部院黄,科试取中,坐西首字第壹号,招覆入泮新阳学。”其中“陆凤章”“西首”“壹”“新阳”为手写,“黄科”二字为红色刻字钤盖,其他字为事先刻印。“黄科”是指当时江苏学政黄体芳负责组织的科考。黄体芳在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十年(1884)期间任江苏学政。[9]查余鸿钧等编《国朝昆新青衿录》,陆凤章于光绪十年(1884)考中了秀才,[10]光绪三十年(1904)选授安徽试用府经历,[11]也算未辜负祖父苦心养育之恩。劫难后,陆家衰落,但陆氏文脉未断。陆凤章虽然只有秀才功名,但文才极高,通经史,工诗文,知音律。小楷精绝,有晋唐风韵。有琵琶曲谱及诗文稿遗世。光绪三十四年(1908)徙居苏州[12],靠私塾授徒和为人撰写寿序、墓志铭为生,凭一人之力培育子女,其苦志一如乃祖。

陆凤章考中秀才的“入学报条”

陆凤章旷达的生命观和自我觉悟的修养能力,从其自撰挽联中可见一斑。他用灵动的蝇头行楷题写在自选的“遗像”两侧。联云:“一生孤苦尽成空,更孝弟两亏,虽死也迟何足惜;百事纷繁都未了,傥儿曹有造,同根切记莫相煎。”并在照片上方题写:“显考诵芬府君遗像”。以此作为告诫子女的遗训,其间充满了自责和忏悔,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期许,其愿力是巨大的。清白正直的家风、渊博深厚的学养、旷达的生命意识以及强大的反省觉悟能力是文化世家造就人才的遗传密码。陆曙轮16岁高小毕业后未升新学,在家侍父随读,6年后其父过世。因为家学的熏陶和父教的亲炙,其时他在为人和为学上已完全自立了。他不仅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刻苦勤奋,诚心用功。其学习方法之一就是做笔记(类抄),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所不记,而且写的全是蝇头小楷。他辑录的《花卉题句》两册、《山水题句》两册、《山水题诗》两册计数千词条,所花费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陆曙轮文史学养极好,擅治明史,做了大量的笔记,可惜这些笔记和他的诗文稿均被毁。陆家衡先生曾说:“父亲学问好,记忆中向他请教,他从来没有不知道的,往往我问一,他答十。”陆曙轮工诗,擅作古风。现存作品虽少,其中古风仅见《哀吴君逸群》(三十韵)、《题周玉菁咏花印谱》(二十韵)和《读史杂咏》等,但其功力、才情和意境,绝非寻常者能望其项背。如《读史杂咏》三首,第一首写夏禹治水(十五韵),第二首写商鞅变法(十二韵),第三首佚失,第四首写汉王称帝(十五韵),叙事宏阔,举重若轻,既有史才、史识,又有文才、诗才,其学问之精深、才华之横溢,于此可见也。

陆凤章(1864—1922)遗影,生前自撰书挽联

陆曙轮青年时期

在陆曙轮的诗中有不少是与友人的唱和之作,如颜朴斋、郭友声、翁闿运、蔡济舒等,诸友均对其诗才钦佩不已。如陆曙轮与颜朴斋唱酬之作:

杂感再和前韵

一局沧桑老弈秋,推枰人散胜棋楼。

古来何限兴亡事,可奈湖名总莫愁。

此诗作于1947年,共有三首,录其中一首。郭友声在与陆曙轮的书信中写道:“曙轮吾兄道席,昨朴斋又以唱酬近诗见示,兄杂感诸作波澜壮阔,实不可及。”

又如:

盆山三首和朴斋韵(其一)

可有烟云自卷舒,一拳丘壑画难如。

尽教点缀添飞阁,无处回旋著战车。

乔岳千寻疑缩地,方壶咫尺拟移居。

卧游好向书斋供,几许清愁仗祓除。

颜朴斋善植树桩山石盆景,故以此为题作诗给陆曙轮,陆曙轮和之,此为其中一首。郭友声在给陆曙轮的另一封信中说:“盆山二律(郭氏应只见二首)稳练深婉,极近南田老人(恽南田)得意之作,拜服之余特赘廿八字。”

颜朴斋与陆曙轮关系最密,相互唱酬最多,在他们的通信中,颜氏极佩服陆曙轮,每每向他请教。

翁闿运善诗,1933年春得消渴症,病愈出院后,即有诗札寄呈陆曙轮。诗末有言:“病愈出院先遣家属还□,□(陌)上春色盎然,因成绝句,此癸酉第一诗也。曙轮我兄教正,诗禅呈稿。”

蔡济舒善诗文,与陆曙轮通信颇多。1950年,他在信中说:“频年忙于生活,不复能顾学殖,惟有时偶学填词消遣,但恨独学无益友切磋,尚望吾兄时予见教。”

在“文革”劫余文献中,有一封林黼桢给陆曙轮的信,信中林氏说:“长夏休课拟作《吴郡弈谈》,备详苏弈界渊源统系,登诸艺报,将伯有以助予否?”此信可能写于1930年至1935年之间。[13]林黼桢(?―1942)[14],字肖蜦,号霜杰,福建侯官人,为林则徐曾孙。其父林洄淑,官工部员外郎,工诗善画。其母陈谦淑,为观察陈濬之女,著有《闻妙香室诗钞》和《镜中梦》《九仙枕》两部弹词小说,为民国才女。林黼桢为禀膳生,曾任嘉定县知县。入民国后定居苏州,鬻文为生。创刊于1932年的《青鹤》杂志为文言刊物,曾多期登载“侯官林霜杰诗文润例”,称林氏“近应四明银行秘书之聘橐笔申江,同人咸与交游”云云,其“同启”者,有陈衍、李拔可、梁鸿志、陈任先、俞佐庭等。[15]与林氏交游者都是当时极有名望的旧式文人,如同光诗坛巨擘陈衍等。林黼桢与陆曙轮为忘年交。陆曙轮之弟陆传约娶林氏女林百炼,是陆曙轮作伐的。林氏是著文高手,信中邀陆曙轮为其撰写《吴郡弈谈》助力,陆曙轮其时30岁出头,独受老先生器重,可见其文章修养是极好的。另外,林黼桢善围棋,陆曙轮其时围棋已很有名气,所以受林氏赏识也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