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等,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世居昆山。龚贤幼年时,举家寓居南京(金陵),因此叶滤澄在《昆山人物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中说龚贤“久寓他邑,使不自言其故籍,孰知为昆山人”。龚家原为官宦富庶人家,龚贤《纪梦》诗中忆及自家旧日的豪华:“兄弟羽毛麾,岩廓薜荔花。黄金赌棋酒,白日坐喧哗。”但至龚贤成年时,家境已十分清寒。其本人也终身布衣,贫苦一世,始终没有涉足官场。他在《半亩园诗》中写道:“嘘嗟少年日,识事苦不深。自知非通才,奚足成华簪。一邱养吾志,天空鸣素琴。摄生调茗药,户外多幽寻。希寿七十年,而止黔娄念。”(朱绪曾《金陵诗征》卷三十四)我们知道,黔娄是战国时代德高望重的隐士,曾拒绝鲁共公和齐威王送上门的高官厚禄,一直在贫困淡泊的生活中恪守正直高尚的品德。很明显,龚贤在诗中是以黔娄自况的。龚贤的青年时代正值朱明王朝覆灭的前夜。其时,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阮大铖之流专横跋扈,贪赃枉法,政治极端窳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聚集在南京的复社文人志士同阮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声讨阮的《留都防乱公揭》一文,历数他敲榨民脂民膏的种种无耻罪行,揭露他妄图再度专权谋利的诡计,将阮搞得东躲西藏,狼狈不堪。龚贤在这场斗争中与方文等复社文人是完全一致的,其人品和才华使他成为当时名噪金陵的风雅之士。清军占领南京后,龚贤被迫开始了四海漂泊的动乱生活。他在《扁舟》诗中写道:“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邓孝威《天下名家诗观》)在此期间,他曾赴山东登临东岳泰山,也曾到过北方的不毛之地,饱尝饥寒和辛酸。其《半亩园诗》描述的极为形象:“觅食不毛地,冰霜坏衣襟。皮宽止裹骨,鬓焦喉亦喑。”最后落了个“破产罢躬耕,天寒客远城”的结局。在逃离了债主追踪之后,几经辗转,才得重返南京。如其诗中所说:“已逃债主孑身去,大笑饥肠只我随。”(《草香堂集》近集)返家后,他早年的妻子已不知埋葬何处,其他的亲人也无处可寻。他悲恸欲绝,仰首问天:“老妻故冢得见否?”(《石头城》)“不是六亲尽,谁甘孤旅情?”(《再到》)1647年前后,龚贤从南京流寓到扬州,续娶了家室,打算长期定居扬州,但迫于生计又只身赴海安徐逸家里教其子徐凝读书,一直教了五年,才又返回扬州。清康熙五年(1666)前后,年近半百的龚贤举家迁回南京,但又遇到了权贵或债主的迫害,只得移居躲避,最后避到南京清凉山。因屋旁有约半亩的土地可供养花植竹,故言其居曰“半亩园”。他在一篇诗跋中述及清凉山清凉台的景色:“……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横于后。左有莫愁,勾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转身东北,引客视之,则柴门犬吠,仿佛见之。”(李浚之《清画家诗史》)从此,他深居半亩柴门,将主要精力放到书画艺术上,其艺术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开门纳徒,以卖文鬻画、教授学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谓“百苦无一乐,到老尚谋生”。平日“足不履市井,惟与方嵞山、汤岩夫诸遗老过从甚欢。笔墨之暇,赋诗自适”(周亮工《读画录》)。龚贤到晚年结识了大戏剧家孔尚任,应邀参加过孔尚任在扬州秘园举办的明代遗老宴会,一起追忆前朝旧事。会上见到了石涛、查士标等书画巨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老多病的龚贤再也承受不住权势者以索书为名强加给他的凌辱和迫害,于当年八月愤然辞世了。孔尚任闻讯后,及时赴丧,为画家料理后事,收存其遗书,赈济其子女,并写了四首《哭龚半千》诗以为悼念:“一时故老皆感高义,泣下沾巾。”(《哭龚半千》诗注)
龚贤 山水扇面 纸本 19×57cm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