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前后(1915—1922)
就读杭州“一师”前后,潘天寿19岁至26岁,书法篆刻步入正轨,绘画苦于无良师指点。“我性格粗放,兼之受了中国写意画的影响,觉得西画要求形象准确,光线明暗的真实,使自己感到拘束,不痛快,因此常常草草应付,不愿意用功。而我所喜欢的中国画,仍是无人指导,只得自己瞎闯。”诸乐三《我的艺术生涯》回忆:“十八岁考进杭州中医专门学校,我三哥诸文艺考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三哥与潘天寿先生同学,那时我常去师范,所以很快与潘先生也熟悉了。有时我们在一起切磋诗文绘画,潘先生当时对岭南派高剑父一路很感兴趣。他早期作品就是像广东的折衷画派。”[4]刘海粟《往事依稀怀阿寿——刘海粟老人谈话记录》:“他随身带着几幅画,一看画,我就高兴,他的气魄很大。一张是牛,半身的,一张是鹰,有一股野气,他那个时候的画好像有点高剑父岭南派的影响。”相信这是“一师”期间,潘天寿绘画给同代人留下的印象。
潘天寿 济公与象 纸本设色 168.5×90.3cm 1922年 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潘天寿 秃头僧图 纸本设色 94.8×172cm 1922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炼丹图》,纸本设色,146×81.5厘米,潘天寿纪念馆藏。款识:一炉火,九转丹,那管天上与人间。宁海潘作藩画。印章:太岁在乾(朱)、潘藩(白)、草谷(朱)、冠后第三年之作(白)。从画款书法来看与1919年的作品近,落“作藩”款也可以基本划定作品的时间段,“冠后第三年之作(白)”体现重要的时间信息,即弱冠后三年,是年潘天寿23岁。画面基本是以现实人物造型方式来处理传统道家题材,这个阶段潘天寿先生花鸟画受岭南派影响,岭南画派折衷革新对普罗大众现实关怀的视角,直接映射在潘天寿人物画表达上。
1920年潘天寿先生“一师”毕业。教育部明文规定,师范生必须任教两年方能继续升学。1921年潘天寿(25岁)先返在宁海正学高小教国文、算数、图画课。《济公与象》,款识:(壬)戌一月一日,天雨甚凄悄,宁海阿寿。印章:天授庚申以后作(白)、老一大利(朱)、三门阿寿(朱)。印章“天授庚申以后作”(白)的“庚申”(1920年)和款书残缺一个字剩“戌”,可判断为“壬戌”年的作品。1922年(26岁)春应“一师”老同学朱绍先、王岁南、陈维源之邀,赴孝丰高等小学。孝丰期间完成《秃头僧图》,款识:一身烦恼中写此秃头,壬戌,阿寿。印章:宁海农民潘天授之章(白)。从《炼丹图》到《秃头僧图》的款书可以看出,短时间里书法从锺繇笔意的行书向徐文长的大草转变,人物画格局开阔脱俗,用笔率意豪放,比同时期的花鸟作品更见成熟。《秃头僧图》有明确纪年“壬戌”,已确立26岁潘天寿的艺术高度和开阔的格局,印章“宁海农民潘天授之章”(白),也可窥那个年龄段潘天寿内心不入时流的狷介。
“一师”五年与去上海前的两年“高小”教书经历留下的作品,可以看到潘天寿先生与众不同的艺术开局,不是“先工后写”传统的学画道路。上手就是大写意,粗头乱服,高峻放逸,其花鸟画受时风(岭南派)影响的探路过程,短时间从当时代表革新气象的岭南派走向“青藤白阳”,花鸟画中纵横恣肆少年老成的格局,成就了潘天寿在人物画创作上的气象和高度。“《济公与象》由《芥子园画谱》中的一帧扩大而来,济公和象都是背对着观众,头部都只见一点侧形,造型极为简练、别致。《秃头僧图》用大笔勾勒,一气呵成,僧人默然独坐,神态高古。这两幅留存作品代表他当时所作人物的风格,可以看出从梁楷等简笔人物一路发展而来,但面貌又很不一样,他的画魄力雄厚,用笔更为凝重。”[5]就潘天寿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回望,《秃头僧图》和《济公与象》人物作品的出现,反而比后来成就自己的花鸟、山水还更早以成熟的面貌夺人。
潘天寿 参禅老衲 纸本设色 82.2×39cm 1924年 私家藏
潘天寿 行乞图 纸本设色 140×38.7cm 1924年 私家藏
潘天寿 红袍僧人图 纸本设色 148×40cm 1925年 私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