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佛教经藏插图的图像表现

二、明初佛教经藏插图的图像表现

明初佛教经籍的刊刻继承宋元以来经藏附图的传统,然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又在图像表现上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前贤学者对此时期版画关注甚少,因而有必要对图像的表现特点略作介绍,以下将对明初洪武至永乐时期佛教经藏插图的图像进行归纳,分别从图像的位置和表现形式两方面阐述。

1.图像的位置

从现存的实物材料看,明初洪武至永乐时期,佛教经藏所附插图之位置大抵包括卷首、内页、卷尾。卷首插图又称为扉画,主要出现在经卷正文之前,佛经卷首刻印插图历史悠久,唐咸通时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已有绘制大型说法图,此后卷首扉画在佛教经籍印刷品中成为常见的艺术形式。明初佛经插图以卷首扉画数量最多,一方面有些佛经因属复刻,继承了前代刊刻时卷首刻印插图的传统,另一方面卷首绘制佛教图像属宗教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岁月流转的过程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面貌。正文内页印制插图在明初佛经典籍中数量有限,一般常以数幅图像出现,此种插图因结合经文所绘,故而具有一定的释文作用。如洪武二十八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插图共计41幅,图像内容即与经文有关。明初经藏卷尾亦多有附图,以护法韦陀为常见。此外,明代诸多佛经卷尾还刻有牌记,以带有装饰图案的长方形为主要特征,牌记上下或为莲叶装饰,或四周有盘龙围绕。牌记内书“皇图永固,帝道霞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亦或“皇帝万岁万万岁”等祝语,也有题赞助者的发愿文等信息。

2.图像的表现形式

明初佛教经藏插图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有尊像画、说法图、连环画三类。尊像画一般以佛的独幅尊像形式为常见,也有以佛菩萨组合形式出现,如《念佛法门往生西方公据》经首以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所组成的弥陀三尊像构成。说法图系佛教经藏插图中较为常见的图像,在构成上一般以佛正面端坐在金刚宝座上为画面的中心,上方云雾缭绕,佛左右两侧有诸菩萨弟子等眷属围绕。在刻有说法图的明初佛教经籍中虽然佛经名称各有不同,但是图像表现大同小异,其差别仅在于眷属数量的增减,以及佛前方跪地礼佛之人的有无。终明一朝,这种说法图的图像形式在不少佛经插图中都有出现,然图像使用频率虽高,却并非明代所独有。说法图系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常见的图像题材,在佛教图像中有着久远的历史。今天,在龟兹、敦煌等地唐以前的窟龛中就绘制有佛说法的场面,只不过构图较为单一,内容简约。五代、宋以后,大型的说法图开始出现,如安西榆林窟34窟西壁五代时期绘制的说法图人物众多,场面十分宏大。从图像构成上看,榆林窟五代时期所绘说法图与明代经籍所绘正面坐姿的构图颇为相似,都以纯粹的说法场面为主要特征,图像不具有叙事性内容。在现存的佛教版画中,宋以前虽也有佛说法图,但是内容简单,自宋开始,佛说法的场面开始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带有强烈叙事性画面,在图像上常以佛侧身而坐,周围有菩萨眷属,佛前方为具有一定情节的图像内容,此种画面佛说法的位置不在整个图幅的中心,而是常常居于画面的一侧,如北宋雍熙二年所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扉画即是此类;另一种即上述所提以佛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场面宏大的说法图,此类图像具有强烈的庄严感,叙事性较弱。

在明初经藏插图中还有一些图像以连环画形式呈现,如《传法正宗定祖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明初此类佛经占比虽不高,但是经文内所附图像数量多,情节丰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反映了佛经插图发展的一个侧面。明初以连环画形式表现的佛教经藏,多数为历史上流传较广泛的经典,且在明以前就已有过绘制插图的历史,此类佛经因篇幅较小,插图具有图解经意之用。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明代广为刊刻,已成为信众普及的经典。值得注意的是,经籍插图虽为佛经附图,但也自成体系,这一体系即为历代藏经刊刻过程中形成的图像系统。明初所刻几部藏经之间同样具有渊源关系,图像上也多有据可循。如《洪武南藏》为元《碛砂藏》的复刻本,《永乐南藏》又以《洪武南藏》为底本刊刻,这一点在学术界已有共识。因此,明代经藏图像应系对元代藏经插图的复刻或者以此为底本进行了参考,也就是说明初经藏插图的图像,极有可能是以宋元时期藏经图像为底本进行绘制的。

3.佛教经籍插图的功用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常称为像教,佛像的绘制自然以表法为主要功用。佛教经籍插图与洞窟壁画造像虽物质载体各有不同,但功用大体相当。佛经经籍内附插图历史悠久,其肇始年代尚无定论,现存北周时《西方三圣梵文经咒》为佛经插图的较早实物[2],图像表现虽然为单一的说法图,还不具有一定的叙事特征,但是佛经刻印插图已有端倪。经藏系佛教圣典之一,属佛教三宝中“法”的部分,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经藏典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于经藏插图之功用,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提到:“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或积为聚,以砖裹之,即成佛塔。”此语虽未直指经藏插图,但也基本阐明了印制佛像所具有的礼拜供养之功能。经藏插图因图像与经卷内容为一整体,再加上佛经本身的庄严性,故而被印于经卷的佛教图像与经卷一样令信众一阅而肃然起敬。然而,插图内容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作用,上文在述及图像在佛教经藏典籍中的位置时,曾提到卷首扉画中的说法图,其庄严感的强弱取决于图像叙事性的强弱,叙事性越弱,图像的神圣感越强,由佛正面说法图可见一斑,反之,叙事性越强,图像的神圣感越弱,如部分佛经插图所刻连环画即是此类,旨在便于理解经文。

由上可见,插图作为佛经的组成部分,一类为说法图,常出现在卷首,带有礼拜性质,以达到令人肃然起敬的目的,另一类为连环画,常出现在正文内,有释文之意,为宣教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