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石铭碑》

三、《戒石铭碑》

《戒石铭》原系五代后蜀孟昶于广政四年(941)五月所作,当时及后来一段时间,是被称为“颁令箴”“令箴”“班令”“戒百官文”。其原始记载,一见于宋人景焕的《野人闲话》,一见于宋人张唐英的《蜀梼杌》。《蜀梼杌》所载共二十四句:“昶所著官箴颁于郡县曰:‘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牍为轨。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持为尔戒,体朕深思。’”[23]

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是一位非常注重吏治的皇帝,历史记载称他“注意治本,深惩赃吏”。据《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八年(983)夏四月壬寅,“班《外官戒谕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云:“上尝作戒谕辞二付阁门,一以戒京朝官受任于外者,一以戒幕职州县官。丁未,令阁门于朝辞日宣旨勖励,仍书其辞于治所屋壁,遵以为戒。”[24]这实际上是宋太宗颁布相关“戒石铭”的记载。但孟昶所颁的二十四句,“语言皆不工”。于是宋太宗摘录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十六字,作为《戒石铭》颁布天下。所以,洪迈曰:“唯经表出者,词简理尽,遂成王言,盖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也。”[25]

宋太宗时所颁的十六字《戒石铭》,后为黄庭坚所书。黄庭坚何时书写,暂未找到宋代文献,据清徐名世删补《宋黄文节公年谱》云:“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在太和书《戒石铭》。”并有按语云:“按郡县戒石自唐以来有之,但只有石无文。公任太和,摘孟昶文内‘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语,镌以自警。”[26]如果这条文献属实,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任太和令时,曾书写宋太宗御制十六字《戒石铭》镌以自警。至于宋太宗十六字的《戒石铭》何时开始颁布州县,暂找不到确切文献,有人以宋袁文《瓮牖闲评》:“今州县《戒石铭》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太宗取孟昶戒百官文切于事情者,使刊之州县庭下,庶守令朝夕常在目前,而不忘戒惧者。亦可见爱民之切也。”[27]这段话作为“戒石铭”称呼最迟在北宋末年出现的依据,理由显然不够充足。因为袁文生于宣和元年(1119),卒于绍熙元年(1190),撰写《瓮牗闲评》应在南宋。而高宗颁布十六字《戒石铭》在绍兴二年(1132),这时袁文只有十四岁。所以袁文所述内容,肯定是指宋高宗时所颂布的《戒石铭》。

宋高宗建炎接位后,南宋政权刚建立,“军旅之务方殷,庙堂日不暇给”,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对人民施以宽政的同时,也对吏治实施整顿,于是高宗复颁黄庭坚所书的《戒石铭》。

现在的问题是,传世十六字《戒石铭》,是宋高宗仿黄庭坚字体所书,还是摹原由黄庭坚所书的碑石拓本。据南宋文献记载,持宋高宗仿书的有:郑兴裔(1126—1199)《戒石铭跋》云:“绍兴壬子(二年,1132)夏六月,御笔钩临黄庭坚书《戒石铭》颁赐诸郡县,俾镌之石。”[28]周必大(1126—1204)《分宁县学山谷祠堂记》云:“高宗中兴,恨不同时。追赠直龙图阁,擢从弟叔敖为八坐,置甥徐俯于两府,皆以先生之故。宸奎天纵,至下取其笔法,戒石刻铭,遍于守令之庭。”[29]楼钥(1137—1213)《恭题高宗赐胡直孺御札》云:“高宗皇帝垂精翰墨,始为黄庭坚书,今《戒石铭》之类是也。”[30]岳珂(1183—1234)云:“中兴初,思陵以万几之暇,垂意笔法,始好黄庭坚书,故戒石之铭以颁。”[31]持黄庭坚所书有:《御制戒石铭》原碑石第三层宋高宗跋文,云:“近得黄庭坚所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可令摹勒庭坚所书,颁降天下。”第四层权邦彦、孟庾、秦桧、吕颐浩绍兴二年(1132)七月癸酉的跋文,云:“皇帝拨乱爱民,规抚祖宗,乃六月癸巳诏以黄庭坚所书刻之石,将以墨本赐天下,使日见而知戒焉。”李心传(1167—1244)云:“绍兴二年六月……癸巳,颁黄庭坚所书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32]王应麟(1223—1296)《太宗戒石铭》曰:“绍兴二年癸巳,诏有司摹黄庭坚所书太宗戒铭勒诸坚珉,遍赐守令刻之庭石,置诸座右。七月癸酉吕颐浩等跋。”[33]俞松云:“思陵本学黄书,后以伪豫遣能黄书者为间,改从右军。而绍兴初笔势已如此,乃与《戒石铭》字体顿异,殆天纵也。”[34]我认为后者理由充足,因为刻石上的高宗、吕颐浩跋文属第一手史料,最过硬。而高宗是学黄庭坚书体,郑兴裔、周必大、楼钥、岳珂把黄书误作宋高宗仿书,有属“宸奎天纵”,达得赞扬目的之疑。

《戒石铭》在明代也受到关注。杨士奇《书吕少卿所藏戒石铭后》云:“右宋黄文节公庭坚书《戒石铭》,有吕忠穆公颐浩题识。《戒石铭》本蜀王孟昶所作,宋太宗摘其中四句,令天下郡县皆刻石置公署之前,覆以小亭,长吏坐则正对之。此盖高宗绍兴二年六月,复颁庭坚所书摹本于郡县,命长吏刻石置座右。……当时郡县所刻石者今多不存,余犹及见士大夫家所藏建康(疑靖康或建炎)及绍兴石刻拓本,此本莫究所出,而忠穆九世孙大理少卿升间以见示,为书其后以归之。”[35]陈懋仁《跋戒石铭碑》云:“泉州察院堂左,有宋太宗《戒石铭》,乃黄山谷作擘窠大书。其下有高宗行书跋语……又其下有小楷书吕颐浩题疏。”[36]田艺蘅《戒石》云:“我朝立石于府州县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镌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此盖作于蜀主孟昶,其文尚多,乃删取于宋太宗者,初用黄庭坚所书。”[37]王应遴《墨华通考》卷五云:“山谷戒石刻,在按察经历司厅。福州府。”[38]

由此可见,宋高宗所颁的《戒石铭》,在明代各地还存有。

清代文献对《戒石铭》也有记述,尤其是嘉庆皇帝颙琰,曾作《题戒石铭》诗,云:

山谷书戒石,节语守自身。

设官分职任,禄养蒙君恩。

催征吏胥扰,堪怜赤子贫。

巧取更枉法,百计搜金银。

取之尽锱铢,用之若沙尘。

穷黎虽易虐,皇天本无亲。

大廷有国宪,幽暗察鬼神。

满盈必倾覆,悖入终沉沦。

绍兴摹笔迹,勒石训牧民。

寄言耽利者,警省毋逡巡。[39]

南宋原刻石至清代,据文献记载仅存于湖南道州、广西梧州两处。而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南宋所刻《戒石铭》碑石拓片,也仅存道州本、梧州本两种。据整张全拓图版,碑石分四截:第一层篆额,“太宗皇帝御制”三行六字;第二层铭书:“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六行二十一字;第三层高宗御书跋语及押,十三行一百字,云:“近得黄庭坚所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恭味旨意,是使民于今,不厌宋德也。因思朕异时所历郡县,其戒石多置栏槛,植以草花,为守为令者鲜有知戒石之所谓也,可令摹勒庭坚所书,颁降天下,非惟刻诸庭石,且令置之座右,为晨夕之念,岂曰小补之哉。”(画押)第四层为权邦彦、孟庾、秦桧、吕颐浩题跋,二十七行,三百十一字。从跋文内容得悉,铭文是高宗绍兴二年(1132)六月癸巳下诏,以黄庭坚所书刻之石,七月癸酉勒石刻成。

南宋刻《戒石铭》道州本 梧州本

目前国内《戒石铭》碑石所存者极少,江西泰和县博物馆所藏的《戒石铭》,为清光绪八年(1882)重刻,后有当时知县陈凤翔跋文。光绪间,黄寿英把《戒石铭》刻入《分宁黄帖》。其他如开封市的开封府内《戒石铭》、保定市的直隶总督署中《戒石铭》等均为现代翻刻。

著名碑帖鉴定家张彦生云:“今存宋刻原拓本,末层字漫漶。翻刻本有二种,一只刻额及黄书铭;一刻上三层,无末层。全拓原石四边及中隔处刻细花纹。全拓本较少。铭文是宋赵炅作,赵构得黄庭坚书重立并刻跋,下群臣刻跋,黄书大字雄健极佳。”[40]

因此,根据原碑刻石上黄庭坚字的书法风格,及宋高宗与吕颐浩的跋文内容,我以为《御制戒石铭》书迹,属黄庭坚真迹无疑。

(作者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研究馆员)

注释:

[1] 《苏轼诗集》卷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第687页。

[2] 《宋黄文节公全集》外集卷七,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第15页。

[3] 《苏轼文集》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2052页。

[4] 《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

[5] 《山谷外集诗注》卷五,第1页,《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6] 《山谷集》附,《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7] 《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影印抄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

[8] 李汝霖修、赵廷芝等纂《襄垣县续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9] 《宋黄文节公全集》别集,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10] 《豫章黄先生遗文》,清嘉庆七年(1802)如皋祝氏汉鹿斋补刻本。

[11][15] 《张伯英碑帖论稿·法帖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0、187页。

[12][14] 《张伯英碑帖论稿·说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48页。

[13] 黄湄辑《黄文节公法书石刻》,清嘉庆二十年(1815)拓本。

[16] 《画继》卷四,《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9页。

[17]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明万历世经堂刊本,第17页。

[18] 《书画跋跋》卷一,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第11页。

[19] 《墨林快事》卷八,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

[20] 《静歗斋遗文》卷四,《吴兴丛书》本,第11页。

[21] 《承晋斋积闻录》,霍邱裴氏铅印本,1914年。

[22] 《无止境存稿》卷十二,清咸丰六年(1856)刊秀水王氏家藏本,第22页。

[23] 《说郛三种》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36页。

[2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第206页。

[25] 《容斋随笔》续笔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6页。

[26] 《宋黄山谷先生全集》,清乾隆乙酉(三十年,1765)刻本。

[27] 《瓮牗闲评》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28] 《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下,《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页。

[29] 《文忠集》卷五十九,《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7页。

[30] 《攻媿集》卷六十九,《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632页。

[31] 《宝真斋法书赞》卷十九《书简帖》,《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17页。

[32]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页。

[33] 《玉海》卷三十一,《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第17页。

[34] 《兰亭续考》卷二,《古逸丛书三编》,第3页。

[35] 《东里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98年,第124页。

[36] 《泉南杂志》卷上,《宝颜堂秘笈》本,第4页。

[37] 《留青日札》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页。

[38] 《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影印抄本,新文丰出版社公司出版。

[39] 《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五,《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5页。

[40] 《善本碑帖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