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黄金十年(1957—1966)

六、最后的黄金十年(1957—1966)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应作为我们的方针。”6月文化部发函督促学校改变对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等老先生的不公正待遇。自此到1966年“文革”开始的十年是潘天寿先生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上最后的黄金十年。

《铁拐李图》,款识:多年不作人物,偶然技痒,以指头试之,不识落谁家格法耶。六一年木樨馨里,雷婆头峰寿并记。印章:天寿(朱)、阿寿(朱)、潘(朱)。《铁拐李图》有“六一年”纪年,从作品风格来看应该也是这个阶段的作品。这两张指墨人物画在潘天寿这个艺术创作阶段中,仅可谓偶有涉猎。这十年,潘天寿先生创作了大量留名美术史的山水、花鸟力作,虽是“偶然技痒”,但也给潘天寿人物画创作留下了像花鸟画一样,在笔墨处理、布局思考上具有“不可多一笔”特质的作品。《苇航铁拐图》,款识:寿者指墨。印章:潘天寿印(白)、一指禅(朱)。《苇航铁拐图》无纪年,周昌谷《题寿师指墨仙人飘海》:“颐翁沫手笑开颜,铁拐仙人蹈海来。一苇茫茫何所至,沧波万顷任徘徊。”[31]从“七绝”内容看应是这幅无纪年的指墨《苇航铁拐图》。潘天寿先生进一步挖掘扬州八怪黄慎、闵贞等人的人物画传统,但线条更圆润,虚实更精微讲究,运指如笔已入化境,成为潘天寿晚年罕见的人物画精品。

潘天寿 梅花高士图纸本设色 136.7×42cm 1950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苇航铁拐图 纸本设色 46×46cm 私家藏

《无量寿佛图》,款识:寿者,印章:潘(朱文)。留存作者寄给约画者信封和信件,信封:“福建漳州共和路十七号,刘绵松先生。潘缄。”信件:“属(嘱)画弘一全集封面,已草草作成小幅,即寄上,未知合式否?如全集出版后,希望寄我一部,以作纪念。此复,并致敬礼。绵松先生大鉴。潘天寿手书,五月七日。”刘绵松(1919—1983),福建漳州人,1938年农历腊月间皈依弘一法师(1880—1942)座下,法名胜华。其拜师弘一未久,已有心编辑“弘一法师文钞”。弘一法师圆寂后,刘绵松以一己之力编辑《弘一大师全集》,并先后请得当时社会贤达名流题写书名及纪念文字等,计有于右任、张元济、虚云、萧蜕庵、黄炎培、马一浮、沈尹默、叶恭绰、吴湖帆、马公愚、柳亚子、徐悲鸿、李健、蒋维乔、丰子恺、邓散木、许世英、谭组云、梁寒标、孙智敏等。因困于时局等因素而流产,唯见《弘一大师全集目录》抄本流传,数十年收集之资料后已散佚[32]。从潘天寿先生给刘绵松居士的信来看,此幅佛像作品亦为其向贤达名流征集之列,据信封邮戳当作于1965年。刘绵松先生热心,虽功业未果,但也为后人留下这样一幅潘天寿先生的晚期作品。此幅仍然是潘氏一贯骨力硬朗的笔线,简笔勾勒写其大意,画幅虽小,仍然禅意弥漫。

潘天寿 无量寿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