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正德十三年(1518)清明,文徵明与其友人蔡羽[1]、汤珍[2]、子朋、王宠[3]、王守[4]、潘和甫等人在无锡惠山泉雅集。此前,他们便有惠山之行的夙愿,但因忙于各自的事务而未能成行。正德十一年(1516)秋,长洲博士郑鹏[5]在武进掌教,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第二年(1517)夏,蔡羽的老师大学士太保靳公致政,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又过了一年,戊寅(1518)春,汤珍因为父亲病重打算前往茅山为他父亲祈祷,而王宠、王守兄弟也想去惠山品评泉水。这一年的二月初九日,蔡羽在虎丘会见了一些朋友之后,便与潘和甫二人坐船离开了。汤珍则和他的学生汤子朋一同载舟前往,三日方抵达润州。在润州,蔡羽除了登门拜访太保靳公以外,还登临甘露寺,游览了多景楼故址。江海之观,尽收眼底。数日后,蔡羽一行已抵达毗陵。早饭后,他便前去拜访学谕郑先生,同时,汤珍的舟船也从茅山抵达毗陵。而文徵明、王氏兄弟早已从苏州先至,借居在郑先生家。郑先生开宴款待这七位朋友。之后,他们又游赏了白氏之园,第二天(丁亥)便下起了暴风雨,第三天(戊子)便是十九日清明,雨渐止,行至离惠山十里之处,天空忽放霁日。中午到达惠泉,他们便拿出王氏所带古鼎,立于二泉亭下,七人环亭而坐,取水于泉,注入鼎中,“三沸而三啜之”,品评水品之高下。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局部) 纸本设色 21.9×67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日雅集之后,这几位朋友便相约各自赋诗以纪行。文徵明则以丹青妙笔描绘了他们惠泉品茗的场景,这便是流传后世的《惠山茶会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6]。
画卷中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山间有一座茅亭,亭中立一口古井,两人围井沿而对坐。亭旁一人拱手作揖,几案立于亭下,案上有汤瓶数只,童子于几案旁煮茗,不远处山林间童子引二人迤逦行来。整幅画作以二泉亭为中心,人物布置错落有致,画面设色明丽,工细秀雅,风格俊逸,是比较典型的仿赵孟作品。画面左下角钤有“文徵明印”“悟言室印”。
清代顾文彬在其《过云楼书画记》中有关于这幅画作的著录:
卷首蔡九逵楷书《惠山茶会序》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是日清明,衡山偕九逵、履约、履吉、潘和甫、汤子重及其徒子朋游惠山,举王氏鼎立二泉亭下,七人者环亭坐,注泉于鼎,三沸而三啜之。”今图作半山碧松之阴,两人倚石对谈,一童子执军持而下,茅亭中二人倚井阑坐,就支茶灶,几上列铜鼎石铫之属,有二童篝火候沸,旁一人拱立以待,正龙吻玉溅、羊肠车转时也。被服古雅,景色妍丽,酷似松雪翁手笔,当为吾楼文卷第一。后装九逵、子重、履吉精楷书纪游诗各数首,惟衡山无诗。余按《甫田集》有《煎茶赠履约》云:“嫩汤自候鱼生眼,新茗还夸翠展旗。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移题此画,觉有九龙峰下,松风茶烟,飘堕襟袖矣。[7]
与这幅《惠山茶会图》同一题材、同一内容的还有另一件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8]卷首也有蔡羽所书《惠山茶会序》,然卷后有文徵明诗及序,蔡羽纪游诗较故宫卷少《惠山望中呈子重》《花朝与子重分路》《丹徒舟中话潘生》三首。汤珍诗则多录数首。其后还有王守诗,故宫卷则无。王宠诗亦多录数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记载了徐邦达、傅熹年先生对这幅作品的怀疑,认为:“明人画,明人跋有真有伪,清人跋真。”[9]
除了上海博物馆这幅画作以外,刘九庵在他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曾记载:乙酉嘉靖四年(1525),十一月望前一日,文嘉(休承)作《惠山茶会图》,并注明现存上海博物馆;十一月,文嘉(休承)补作《惠山茶会图》,现存故宫博物院。[10]而文徵明所作的这幅《惠山茶会图》则被描述成:戊寅正德十三年(1518)春三月朔,文徵明(衡山)偕蔡羽(九逵)、王宠(履吉)等游惠山煮泉啜茗,因作《惠山茶会图卷》。蔡羽小楷《惠山茶会》于文徵明图后并诗,现存上海博物馆。[11]
所以,惠山茶会在当时就成为了著名的文人雅会活动,并且作为一种绘画题材被很多人描绘过。
《无锡县志》卷二说惠山“山根有圣水”。[12]惠山泉水之品,早已名重天下。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13]中,就记载了刑部侍郎刘伯刍评出茶水七品,无锡惠山寺石泉水居第二;同书所载,陆羽评水二十,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仍居第二。
北宋苏轼对茶和水的品评造诣颇高。其诗《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有句云:“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此处所说“第二泉”便是无锡惠山泉。元代赵孟法书题跋《诸贤天冠山题咏》中也有“我尝游惠山泉,味胜牛乳”[14]之说。
文徵明在其《煮茶》诗中感慨:“绢封阳羡月(一种名茶),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地炉残雪后,禅榻晚风前。为问贫陶谷,何如病玉川?”[15]可见,至明代惠山泉水在煮茶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