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第三百一十八章

虽然军事委员会是为主管军务大事成立的,但它所能做的,主要是在驻地观察这次事件的进程,并聪明地在自己内部对其予以评论。军委会手头已有了打字机和优秀的文秘人员,有普列奥布拉任团的岗哨为它挡住无聊的参观者的冲击;一些军官受它委派坐在塔夫里达宫和军人之家里给军官们开出数千份证书,证明他们在彼得格勒有权停留、居住、有权出城或携带武器。(军官们被从各部队带来时只差没被打死,能得到这一纸保命的革命文书别提有多高兴了!)保卫塔夫里达宫本身这项工作军委会无疑是要主管的:比如,撤走革命头几天运到这里来的那些爆炸物,尤其是在冷天里转运都有危险的硝化棉(把这东西沉到水井里去了)。

即使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军事委员会都只能了解了解,表示表示惊奇。今天他们就是这样对发生在卢加车站的事件表示惊奇的:非战列的、没有武装起来的、毫无经验的、处于涣散状态的警备区军队,是用什么办法居然解除了博罗金团这样优秀的战斗部队的武装呢?

如果在彼得格勒有什么军令发布出来,那往往并不是出于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并没承认恩格尔哈特昨天的命令(将要枪毙那些试图整顿武器纪律的军官),他们连恩格尔哈特这个非军人本身都不承认,因为他只是由于阴差阳错才从军事大学毕业,再说他已经不是军委会主席了。(人们还不知道这个主席是谁。是古奇科夫,他总是四处奔忙。而癫痫病患者波塔波夫将军则混上了副主席的职位。但这里没有人承认他。)

还有无法控制的哥萨克卡拉乌洛夫,更是大肆发号施令。晚上,他以塔夫里达宫总管的身份,向彼得格勒全城发出了命令,今天他不再作为总管,只是以杜马临时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又向全城发出了第3号令。这份命令用最坚决的语言写成,到处公布和张贴。(不过要是波洛夫采夫也会签字的,因为那上面写的是盗贼和抢劫者将被监禁、直至枪毙。)人们发笑的是(可也有不笑的),突然冒出个卡拉乌洛夫要当独裁者,他想的倒巧。

塔夫里达宫的新总管佩列茨也是一个军人,是个偶然戴上了上校肩章、充满温情的自由主义者。今天,他局限于签发居住证以及出入塔夫里达宫的通行证,但他无疑也想要发布如雷贯耳般的命令,但愿他别往整个彼得格勒军区发就好。

可你瞧,工人代表苏维埃也突然想起紧跟着卡拉乌洛夫拟写起军事命令,这岂不是白费劲儿吗?还在今天夜里,当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各自去找地方睡觉时,好像是一些从苏维埃来的士兵闯进了军事委员会,也要看命令,这里的人们告诉他们要等到早上。可是,早上他们已经印成了报纸和传单,到处发布和张贴。他们自己的“1号令”差不多有上百万份,不多不少,正够彼得格勒卫戍区发的。

喝早茶后,总参谋部的军官才读到这个命令。“1号令”粗鲁而又自命不凡地拙劣模仿军事命令,可实际上全是胡说八道,反映的都是城里已经发生了的事:选举士兵委员会、不允许军官进城,而彼得格勒的许多营队已经在选举军官了,未经这种选举谁也不能发布命令。叫人惊奇的还有,命令竟然号召士兵遵守队列和勤务的严格纪律。要是能这样倒也好!这个命令还能带来好处。

其中特别苛刻的一条正是针对军事委员会的:不经过工人代表苏维埃同意,军委会的命令不得执行!这样,军委会所剩的权力和能干的事就更少了。

预备营都单独住着,碰到哪座楼就住在哪里,“1号令”就这样分送到他们那里。相反,杜马议员们到处去劝说,但主要是到更安定的营队去,要到莫斯科营那样的地方去是不可能的。

由赞克维奇领导的总参谋部独自忙活着。

塔夫里达宫公园那边的总参军事大学跟新政权已经混熟了。校长来抱怨说他的汽车被夺走了。波洛夫采夫逗他说:“校长大人,您该感谢上帝,您保住了脑袋。”

外部敌人的进攻完全停止了。镇压部队中第一个到达的是塔鲁金团,距皇村不远处停住不动了。塔鲁金团向后转了,其他的团队大概也不会露面了。

但危险并不来自那里。总参谋部的军官中出现这样一种高论:如果我们坚持站在革命政权的对立面,那么,我们就会拯救革命。至于恩格尔哈特、波塔波夫、卡拉乌洛夫、佩列茨就不用说了,还有谁能在他们的领导下进行指挥呢?“为了保卫居民”,恩格尔哈特交给“近卫军中尉”科尼·德·巴特两个连,并让他当上了市杜马的警卫队长,他也真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起来了。可原来他只是个叫科尔涅伊·巴托夫的列兵。根据他的队伍干的那些事来看,除了抢劫,他没有别的目的。于是,他被抓了起来。在内阁大臣区里,给被捕的大臣们开饭的时候,有个叫巴龙的人也找个地方坐了下来。后来他宣称自己被选中到库班去任哥萨克统领,可他也在被揭穿之前溜了。

预备役中的混乱已经从彼得格勒市蔓延到城郊。

没有一个能控制这一切的铁腕人物。现在,哈巴洛夫被捕之后,伊万诺夫到达以前,彼得格勒没人领导,干脆就没有人!

军队这样是不可能存在下去了。

总参谋部的军官通过交谈越来越清楚了,应当寻找并举荐一个与朝廷没有瓜葛的最受各方接受的将军作为军区司令。根据自己的军阶来说,他们这些上校没有一个能够走上这个职位的。波洛夫采夫心里自信:在革命的形势下,这个职位正是为他准备的。他到这里来的意义正在于此。可是,由于大本营和皇上本人的疏忽,他始终没能获得少将军衔。

终于想出了个候选人——科尔尼洛夫将军。这是个真正的军人。全俄国都了解他,因为他从澳大利亚俘虏营中逃脱出来而喜欢他。他从来不是朝廷的红人,全社会都会欢迎他的。

他们想征得古奇科夫的同意,可他一整天没露面。于是,他们决定直接向罗江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