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余映潮
本书呈现给各位同仁的,是我于2003年到2012年用10年的时间写成的80篇短文,从2004年起到2012年止,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的《名师讲坛》栏目连载了9年。这是我用连载文章的方式形成的第三部作品,还有两部分别是《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和《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这80篇短文的写作,建立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实践的基础之上,我力求用最丰富的教学实例来诠释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书中用于例说的实例,基本上出自我的实践。
我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并认真努力地坚持实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探求简明、实用、高效、雅致的课堂教学细节设计,祈盼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走进每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祈盼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灵动的有训练力度的课堂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觉得,研究高效的阅读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非常注意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做文章。
要挑选、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剔除、淘汰差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要特别批判那些大量侵占学生课余时间、用大量低层次的烦琐作业来对付学生的粗俗做法。
所谓有效的教学细节,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是语言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丰富而且扎实的细节;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是充分利用课文、把课堂时间大量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上的细节。
提高教学效率,钻研教学细节的优美设计,需要我们懂得两个方面的重要道理。
第一个方面的道理:什么是语文课程、什么是教学策略?即课标所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二个方面的道理:什么是“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即课标所说“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钻研教学细节的优美设计,需要我们提高两个方面的重要技能。一是研读教材的技能。能高质量地提炼、整合教材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形成知识教育丰富、能力训练扎实的课堂教学方案。二是设计活动的技能。能设计生动、丰富、有一定力度的课堂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下面的一些设计,就能体现上述“重要道理”和“重要技能”的内涵。
如“朗读体味”的教学细节
为什么说“朗读”是实用有效的阅读训练形式?这是因为,朗读教学一定是重文本的,一定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诵读品析,在这里决然看不到淡化文本、脱离文本的做法。朗读教学也一定是重生本的,因为要“朗读”,教师一定需要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阅读欣赏等语文实践活动。
在我的教学中,常常将“朗读”与“体味”合二而一,往往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将朗读与分析、朗读与体味结合起来。
这样,朗读就能够在训练语感与训练阅读能力方面起更加重要的作用,有些训练效果是单纯的朗读训练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体味训练设计
训练一:用停顿或者角色演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成两个层次、三个层次、四个层次。
训练二:课文中除了“欣然起行”需要读出高兴的心情以外,还有一个字也要读得快乐一点,体味一下,应该读好哪一个字。
训练三:体味文意,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文中作者的情感波澜。
训练一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认识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课文的层次结构。训练二将学生深深带到课文里面,起着品词论句的作用。训练三则让学生感受、体味文中起伏的情感波澜,带动对全文情感的体味与分析。
这样的朗读体味训练很讲究朗读“角度”的设计,在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的训练上能够表现出很大的力度,这种力度远非那种对学生“读得文从字顺”“读出情感来”或者“选你自己喜欢的地方读”的指导所能及。
其实,朗读教学还有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将朗读作为一种训练的课型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如“要点概括”的教学细节
从文章阅读看,文意概括能力、语言品析能力、表达作用欣赏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三种能力。
“要点概括”训练的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要点概括的能力、情节分析的能力、抽象提炼的能力等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这种训练来指导学生对文章或文段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层意、段意进行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对文中某种表达规律进行概括,等等。
如果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且角度丰富,将会形成一个人终身受用的概括能力与提炼能力。
概括能力的训练角度丰富多彩,如内容概括、思路概析、要点归纳、情节提炼、信息提取、图形概说、规律发现、特点抽象、材料综述,仅此就能感受到这种训练的重大作用。
日常教学中的概括能力训练,一要讲究角度的丰富,二要讲究让学生动笔去写,三要讲究对语言的表达形式提出要求。
如笔者教学《泥人张》时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训练设计
请同学们对课文进行概说——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
2.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
3.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
4.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
活动方式:请自选一个角度,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
教师示例: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
一个雨天,天庆馆里,面对海张五的取笑,泥人张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进行“回报”。第二天,泥人张使法大批“贱卖海张五”泥像。三天后,海张五将泥像连同泥模全部买走。
这里的概括训练,角度丰富,且提出了写的要求,进行了语言表达的示例,全班同学人人思考、人人动笔,可谓高效阅读训练。
概括能力的训练,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需要对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概括达标训练,如提取主句法、浓缩文意法、大意归纳法、分层归纳法、图表简介法、综合提炼法等思考与表达的方式,都是可以渗透于日常阅读教学之中的。
如“文思分析”的教学细节
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顺序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文章情节分析,这五个方面的分析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基本的阅读分析能力。
细化一点说,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与思路,分析文段的结构与层次,区别文章的横式结构或竖式结构,能准确地辨识文章的总分总、总分、分总式等基本模式,能用抓住语言标志的方法概括文意或层意,判断不同文体文章的写作顺序等,都是最基本的阅读分析能力。
在阅读上,不论学生与成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绕开它们。
可以说,文思分析的能力,在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系统里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非常关注对学生独立地进行文思分析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此种训练,同样需要教师规范而细致的指导。
下面请见笔者的一次训练设计: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课堂活动一:情节分析
师:学习情节分析是为了了解故事内容、把握情节发展、明确思路层次。
情节分析的方法:用“情节一”“情节二”……带动起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学生进行分析活动,然后交流:
《蚊子与狮子》情节分析之一:
情节一:蚊子打败了狮子(蚊胜雄狮)
情节二:蚊子落入蜘蛛网(蚊落蛛网)
《蚊子与狮子》情节分析之二:
情节一:蚊子向狮子挑战
情节二:蚊子与狮子战斗
情节三:蚊子胜后的悲剧
情节四:蚊子死前的叹息
…… ……
只要时间允许,几乎每一课都可以进行此方面的训练。如果训练到学生能够很快地判断结构比较简明的文章的思路或层次结构,那么学生就有了扎实的分析文思的“背景能力”。——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够独立地进行文思分析,就是因为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背景能力”。
如“语言品味”的教学细节
语言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语言教学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其教学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做。从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来讲,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赏鉴、创造这一系列的环节中,每个环节内都包含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手法的研究。
语言品味能力,是人最需要的阅读品析能力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是语文教学天经地义的职责。
所谓语言品味,就是品析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品味的角度就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或者说,语言品味,就是字词品味,句子品析,文段品读;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对《故乡》的一处描写片段的语言品味: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话题:品析这段文字的语言表现力
师生交流的内容有:
“非常难”三个字显得很沉重,表现了闰土在痛苦之中挣扎。
“他只是摇头”说了两次,表现了闰土有苦说不出,表现了闰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表现闰土“多子”,表现大家都在辛劳,劳动力不少。他以为孩子越多,生活就应该越好。
“总是吃不够……”,表现出无论如何努力,艰难的现状是无法改变的;省略号表示闰土心中有倒不尽的苦水。
“不太平……”,这一句表现了社会不安定,战乱频繁,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说明大小军阀、土豪劣绅都向农民伸手,表现苛捐杂税多于牛毛、数不胜数,农民不堪其苦。
“收成又坏”写出了除了人祸,还有天灾。
从“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一句可见当时关卡之多,种田人没有生路,苦海无边。
文中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语不成句,显示出他的生活濒临绝境,揭示了他内心的困苦不堪。
这里对闰土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综合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中年闰土的苦难。
…… ……
这里的品读,深深地进入了课文,深深地进入了人物。
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语言品味训练比较好的方法是“选点品读”,集中目力,集中精力,品读课文中写得最好的地方、最美的地方、最起表达作用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要少做那些要求学生“选你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说一说”的事儿,这是一种貌似尊重学生其实不求甚解的随意的品读方式。
如“美点欣赏”的教学细节
美点欣赏,妙点揣摩,妙要列举,指的都是品味、探求文章的美妙之处。
“美点欣赏”式阅读教学,是品位高雅的阅读欣赏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请同学们研读、品味、探求、欣赏课文中写得恰切生动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生动的启迪的好语言、好笔法、好画面、好形式等等内容。
下面请读课文《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再来看教学中对这首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进行的美点欣赏:
画面欣赏: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字词品味: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写景角度分析: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
表达手法欣赏:全联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景情关系阐释: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表达作用分析: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更何况眼前这片凄凉肃杀的景色。
美点欣赏式的阅读训练,承载着内容丰厚的训练内容。凡词句欣赏、章法品析、手法探究、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评析等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此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这是审美的教学,是作品欣赏式的教学,它既可以运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于一般社科文章。在教学中有机地适当地运用这种品读课文的方法,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
…… ……
本书各篇文章的排列,按原来写作成文的顺序进行,没有刻意地进行分类与整合。这也增加了阅读本书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分篇选读,也可以横向联读,即从字词教学、句子教学、段落教学、朗读教学、读写结合等不同的角度将若干篇有内在联系的短文“联”起来读,以提炼出更多的细节性的教学例证。
本书的内容,只是语文教学美丽大海中的一滴水;它的出版,也只是供同仁参考、批评。希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成为优秀的课堂教学能手,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语文教育。
2013年8月24日 于武汉映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