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 助教助学
这里所说的资料,主要指的是有一定价值、一定意义的文字资料。在阅读教学的适当环节中精选、利用、穿插进一点这样的资料,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韵味,显现课堂教学的雅致氛围,同时表现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法。
一是单则资料的使用。
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没有设计自己的“导语”,而是引用梁衡的一段话,作为课文的开讲: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摘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将这段文字投影出来,学生朗读一遍,然后顺势进入课文,非常自然,十分简洁,高雅得体,有力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关注。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下面的一段话:
几位小同乡去拜见汪曾祺,他微笑着问:“跟高邮相比,还是北京大吧?”令人备感亲切。众人甚是崇敬地说:“高邮除了秦少游,就是您了。”汪曾祺正色道:“不对,高邮双黄鸭蛋比我名气大多了,我只能居第三位。”众皆粲然。
将它用于《端午的鸭蛋》,也能让教学有趣有味地进入课文。
二是双则资料的使用。
有趣的是,笔者教学《岳阳楼记》,在课文收束的时候又用上了与汪曾祺和梁衡有关的材料——教学小结是利用下面两则资料来进行的:
(范仲淹)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记》里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自汪曾祺《岳阳楼记》)
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
《岳阳楼记》就是这样:
描写美 客观 形象 直觉 暂时 景的陶醉
意境美 主观 心象 情感 持久 情的激动
哲理美 客观 抽象 思想 永久 理的光芒
《岳阳楼记》是篇三个层次都有的好文章。大量的绘声绘景是描写的美,由景及情写“满目萧然”、写“宠辱偕忘”,这是意境的美,最后情与景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这是千古至理名言,一读之后永远不忘。
(摘自梁衡《散文美的三个层次》)
这样的教学小结,言简意赅,视点新颖,手法生动,品位高雅,非教师的课堂小结语言所能及。
三是多则资料的集中使用。
如《有的人》的教学,简介课文内容之后,请同学们朗读多则资料,以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材料一: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师:这是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邹韬奋先生在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有些人死去,尽管闹得十分排场,过了没有几天,就悄悄地随着一道消逝了,很快被人遗忘了。有的人死去,尽管生前受到很不公平的待遇,但时间越过得久,形象却越加光辉,他的声名却越来越伟大。我想,大家都会同意,鲁迅是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一位光辉伟大的人物。因为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
师:这是闻一多先生《在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会》上演讲的开头段。
材料三: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师:这是郁达夫的《怀鲁迅》的精彩片段。
材料四:
鲁迅先生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和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
师:这是毛泽东于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鲁迅——现代中国的圣人》中的片段。
这些材料起着厚重的铺垫作用和烘托作用,这些出自名人口中笔下的深刻、精美、高度凝练而充满情感的语言组合,极有利于《有的人》的深入学习。
四是多则资料的穿插使用。
如笔者《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就有机地穿插了如下知识的教学:
1.“沁园春”词牌的知识。
2.领字(一字豆)的知识。
3.“对仗”的知识。
4.“炼字”的知识。
5.“意境”的知识。
这些知识教学的穿插,生动地表现了诗词教学中知识厚重的特点,同时又形成了明晰的教学节奏以及步步深入的教学层次。
精选资料,既帮助教师的教学,又帮助学生的学习,同时又形成教学中的美好氛围,可以说是好处不少。但此种手法的运用,需要注意避免两个方面的技术弱点:一是资料的运用有悖于课文本身的情感氛围,这叫“不得体”;一是资料的运用呈大量堆砌的状态,这叫“不得法”。
另外要说的是,在日常教学之中注意适当选用优秀的资料,也是教师勤于学习、注重整合教学资源的表现。学问的积累只能依赖于平时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美的教学资料并非说要找就能俯拾可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