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阅读 别有情趣

49 变形阅读 别有情趣

有位老师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将文当诗来读。如下面这一“节”: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又如下面的一“节”:

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当我们根据文中划分的节拍朗诵时,就会感觉到,这些简短坚实、掷地有声的短句,有着鲜明的节奏,有着和谐的音韵,它燃烧着情感的火焰,抒发着作者那火山爆发式的愤怒的激情。

类似于这样改变文章行文格式、改变文章形态阅读,就是“变形阅读”。

变形阅读在教学中主要指“变文为诗”“变诗为文”的阅读,但如“文中嵌字”“词序变动”“段序重排”“选句成文”“重新分段”等,也可视为变形阅读。

变形阅读适用于那些语句精短、音调和谐、具有阳刚之气或柔美之情的,以及具有描叙之美的文章、文段,是一种别有情趣的阅读实践活动。将它用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起码有两大好处。首先,因为需要“变形”而牵动着同学们深层次地进入课文并专注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体味揣摩;其次,因为文章的变形而让品味与阅读或朗读的过程变得有趣有味。所以,变形阅读在很多的时候是让美的文章、美的语言显示得更加美好的阅读。

变形阅读的“用法”之一,是“变文为诗”的朗读。如《藤野先生》中非常关键的一小段话语,用这种方式可以极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有时

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

是伟大的,

虽然

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里的朗读,舒缓,深沉,激情,韵味十足。

变形阅读的“用法”之二,是“变诗为文”的能力训练。如诗歌《雨说》的教学中,请同学们改写课文:

雨说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我来了,我来采访四月的大地。孩子们,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请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对《雨说》的改写过程,就是对《雨说》内容理解的过程,而改写之后的“短文”,又是体味语言、背诵积累的好材料。

变形阅读的“用法”之三,是在“变形”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更加强烈的审美感受。

如下面《湖心亭看雪》的“变形”文:

湖心亭看雪(五段)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六段)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对于《湖心亭看雪》,人们的赞美语很多,有的说它是“百年难遇以雪寄情的佳作”,有的说它是“如诗如画的小品精品”,有的说它是“对一种精致生活的追忆”,更有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一文中赞叹它与《记承天寺夜游》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对于这样高雅的美文,用“变形”的方式,让学生在舒缓的节奏中体味它的飘逸、清新、秀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课文原文只是划分为两段,相比之下,则显现出一种局促之感。

另外,有的课文,如《雷电颂》《海燕》《安塞腰鼓》《观舞记》《雨之歌》《浪之歌》等,因为它们的“形散”,因为它们文句的优美,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都有可能在不经意之中采用“变文为诗”的教学角度,这是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进行教学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