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分板块 理清思路
这是课文《邓稼先》的一个“读写结合式”的教学设想:
教学板块之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
教学板块之二:组合要言,写人物事迹
教学板块之三:抒发感受,写人物述评
这个教学设想还可以这样表述:
用简明的语言写人物简历
用精练的语言写人物事迹
用生动的语言写人物述评
以上设想,将《邓稼先》的教学切分为三“块”,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逐层推进,显现出本课教学清晰有序的教学思路。
像这样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就是“板块式教学思路”。
也可以这样说:所谓“板块思路”,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
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其课堂教学内容明显地表现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创意:
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语气”
建议你这样品析——扣住“心情”
建议你这样背诵——想象“画面”
这个创意将课中阅读活动切分为朗读、品析、积累三个主要板块,突现出“语气”“心情”“画面”三个教学抓手,线条简洁,内容厚实,语文学习的味道浓郁。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都好像是一次“小课”或者“微型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并提炼出教学的内容板块,从而能有力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
如笔者从突现课文文本价值的角度考虑的《死海不死》的教学方案:
学习一点构思知识
学习一点段落知识
学习一点字词知识
学习一点地理知识
学习一点辩证思维知识
实现这个教学设想非常需要教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看出《死海不死》的构思技巧是围绕着两个说明性质的段落来“引一笔,插一笔、补一笔”的,要能够品读出两个说明性段落的展开方式是“因果”式阐释等等内容才能够进行深入文本的教学。由此可见教师提炼、整合水平的重要。
3.由于“板块”的出现,教师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板块的切分,课堂上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变换手法,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如课文《十三岁的际遇》的板块式“语言实践课”教学思路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