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蓝本 集体演读

55 设计蓝本 集体演读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歌是可以用来进行集体表演朗诵的,于是就需要进行朗诵设计。

用于集体表演的朗诵设计比较简单,大约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体味诗歌的内容,设计一下什么地方有人来领读、什么地方大家一齐读等。

其次,品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氛围,提出朗读速度、音高、快慢以及要表现出的氛围等等。

再次,进行表演艺术方面的设计,如写出诗歌朗读时的“领起词”,设计某个诗句的反复吟咏等,如果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还需要考虑背景音乐的安排。

下面就是《秋天》的诗歌朗诵设计:

(朗诵要求:轻声朗读,中速,读出欣赏的感觉,读出陶醉的感觉。)

女领:《秋天》是一首美诗。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我们来轻声地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这时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男领:秋天

何其芳

女领: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领: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男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众合: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女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女合: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男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男合: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反复)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集体演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一齐参加的群情激动、撼动心灵的朗读活动,是一种偶尔可用的精美动人的课文诵读形式。

这种活动类似于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非常有凝聚力,非常有震撼力,非常有语文的味道。

这样的朗读活动往往安排在课文阅读教学的尾声,以优美的气韵形成教学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美感和久远的回味。

如果在课堂把“朗读设计”的事情交给学生来做,又与他们一起来体验“朗诵表演”,那是多么生动高雅的教学活动啊!

让学生进行“朗读设计”,指导的内容也很简单,讲一下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再进行分组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就有大致可行的方案产生。

下面就是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星星变奏曲》的朗读方案:

(朗诵要求:轻声,中速,连贯,充满盼望与希望。)

女领:星星变奏曲

江河

男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女领: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女合: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女领: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男合: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女领: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男女合: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男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男合: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女合: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众合: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这样的集体演读,有着优美的意境,传达出美好的希望,表现出诗意的世界。

又如《有的人》的集体诵读表演,教师也参与其中: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师:《有的人》是臧克家先生政治抒情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富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这一主题已经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将读者引入了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哲理深刻的诗歌。

男领:有的人活着

女领:他已经死了;

男领:有的人死了

女领:他还活着。

男合: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女合: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男合: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女合: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男女领: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众合: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男领:骑在人民头上的,

男合:人民把他摔垮;

女领:给人民做牛马的,

女合: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众合: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师: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众合: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男女领: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众合: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男女领: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全班: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全班: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样的诵读,气氛庄重,场景动人,抑扬有致,憎爱分明,“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教育意义渗透到师生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