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课文 训练能力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课标在“精读的评价”一节中提出了这样的标准: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由此可见“要点概括”能力的重要。
阅读教学之中,“概说课文”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既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能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好方法。
“概说课文”的角度多种多样,如段意的概括、文意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事物特点的概括、写作方法的概括等。
“概说课文”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一句话概括、联语式概括、文段式概括、对话式概括等。
“概说课文”的活动要求也是多种多样。
下面主要看两个方面的例子。
要求一般的课文内容概说。所谓“一般”,指的是方向比较自由,形式也比较自由的“概说”。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概括活动。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
活动一:朗读活动
活动二:认识课文
活动三:赏析活动
请看“活动二”的内容:
师: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
这就叫作认识课文。
下面先请大家自主地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每位同学要力求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力争与别的同学说法不同。
点拨:可从故事内容、人物、文章结构、文章技法、文章给人的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同学们阅读,思考。
同学们课堂发言,表达对课文的认识,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同学们表达见解,如:
这是一篇记叙文。
这是一篇故事。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是一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写的故事。
这是一篇以“我”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
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
这是一篇写“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的课文。
这是一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的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让“我”有深刻感悟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有助于“我”一辈子有勇气对待生活的故事。
…… ……
教师小结,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重点突出如下五点:
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这里的“认识活动”是自由的,角度是开放的。师生完成了对课文不同角度的“概说”,为切入后续的教学环节“赏析活动”进行了充分的铺垫。
要求特别的课文内容概括。所谓“特别”,指的是要求比较明确,形式也有具体规定的“概说”。
如《泥人张》第一个教学环节的课文概说。
教师指出:这个环节,训练同学们的概说能力。
出示活动要求: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
2.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
3.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
4.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
请同学们自选话题,用百字以内的篇幅,用“写”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说。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
一个雨天,天庆馆里,面对海张五的取笑,泥人张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进行“回报”。第二天,泥人张使法大批“贱卖海张五”泥像。第三天,海张五将泥像连同泥模全部买走。
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
天庆馆里“相遇”—海张五取笑泥人张—泥人张捏出海张五头像—海张五继续取笑—杂货摊“贱卖海张五”—海张五收购泥像与泥模。
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
有一手捏泥人绝活的泥人张,面对盐商海张五的挑衅与侮辱,一言不发,镇定自若,凭借自己的手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显示了他超凡绝伦的技艺。
靠贩盐发家的海张五,倚仗自己的财势挑衅、侮辱捏泥人的泥人张,并以此为乐,不想被泥人张后发制人,结果落了个被世人取笑百年的下场。
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
《俗世奇人》往往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泥人张》描写了泥人张与海张五的较量,塑造了泥人张技艺超群、维护尊严的智慧形象。
这里的“概说”活动,有比较严格的“话题”要求和表达形式上的要求,对学生的训练在力度上显得更强一些。
“概说”活动,不一定是需要独立地进行,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手法结合起来。如下面《小石潭记》的“概说”活动:
师:下面再来进行一个活动,就是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同学起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
(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小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生2:第2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生3: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原来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生4: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用得好。还可以有更好的概括: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啊!
(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生5: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把课文内容很美地概括了一下。
像这样教学细节中的技巧,是很值得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