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直为曲 柳暗花明
在文章作法中,有一种方法为“突起,纡行,峭收”。“纡”是指内容表达要纡回曲折而富有变化;“突”和“峭”则是指开头和结尾要精警、醒目和含蓄有力。
阅读教学中,有时候也需要“文如观山不喜平”的教学意境,用写文章的话来说,就是“纡行”;从教学设计的手法来看,就叫作“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所谓“变直为曲”,就是“盘马弯弓射不发”。目标已经明确,却“故意”走一点弯路,不是直奔目标,而是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手法,引着或者“逼”着学生去思索,去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用一个简短的例子进行说明:
《马说》的教学到了词义理解阶段。
如果是“直”走,这时的教学就是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基础上由教师落实一批字词。
但教师却出示了两个这样的问题,让“直”路走“弯”:
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词)意思不同”为题进行说话,或者以“课文中的两个(词)意思相同”为题进行说话。
这样,就进行了思维量很大的“词义辨读”。
“变直为曲”的手法用于阅读教学,首先是“好看”。好的语文课是应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那种微波荡漾的课一定比平舖直叙的课更值得赏鉴。除了“好看”以外,还有“好‘玩’”,那种预伏波澜的课、那种设置悬念的课会更让学生思绪起伏。
那么,怎样将教学进程“变直为曲”呢?
好多方法都是可以用的,总的说法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示例、穿插、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比较……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如用资料穿插的方式进行浅显的可行的比较阅读、用“设例分析”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分析的角度、朗读训练之前请学生进行语调设计等等。
如下面《律诗二首》的实录片段,展示的就是一次比较有趣的“背读”过程。如果“直”着处理,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读。但这次的处理是“变直为曲”的:
师:现在看第三项活动——背读。背读,但老师不要你们直接地背,咱们先研究一个问题,《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写游客到农村去游玩、做客的,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很多很多相同的地方,咱们先找一下,这两首诗有哪些地方相同呢?找了之后咱们再背。开始两两地商量一下,找一找。
生:(学生活动起来,按老师的要求在课文里找两首诗相同的地方。)
师:好,现在试着发言。
生1:我觉得这两首诗都写了农村的风光,都充满农村的生活气息,然后写出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的向往和热爱。
师:她说了四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很好,继续来。
生2:我认为相似的地方是第一句,他们都写了农村的鸡和肉,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第二句他们都描写了农村美好的景色,到最后都表现了对农家的留念,还有这里写的“菊花”,那里写的“叩门”,都表现了他们对农家的留念!
师:他们游兴还在,第二句都写了农村的风光,注意这两句话(《游山西村》第二联和《过故人庄》第二联)都是千古的名句,要把它读好,标记下来。
生3:我认为《过故人庄》的第三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讲的是在农家纯朴的生活场景,第二首诗《游山西村》的第三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了古朴的农民的生活,这两句我觉得也有相似之处。
师:都是写的生活,都是写的作者的见闻、作者的经历。
生4:《过故人庄》的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游山西村》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都表现了诗人对这里的留念,还想再次来这里。
师:还想来做客,还想来游玩。
生5:我觉得不仅如此,结构上也是相同的。第一句都是写朋友邀请到家里吃饭,第二句都是写的农村的风景,第三句都介绍了农村的生活简朴,第四句都是讲的下次还想来。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规律性的东西了,他的发现非常有助于我们背诵。老师要表扬他。
生6:我认为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描述作者在他乡做客,而且在诗中还洋溢着对田园的喜爱之情,这两首诗都有作者的所看以及所想。
师:同学们多角度地肯定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现在我就给同学们讲述一点小知识。同学们说的第一句、第二句,其实律诗是很有讲究的。人们就把一个人比作一首诗,用人的从头到脚的部位来比喻诗的各句的部位。律诗的第一句叫“首联”,像头一样;第二句叫“颔联”,像人的下巴一样;第三句叫“颈联”;第四句叫“尾联”。根据这位同学和大家的发言怎么样背诵这两首诗呢?你看规律,首联都写事件,邀我做客,颔联都是写旅途所见,颈联都是写农家做客,尾联都是表达愿望。这样一个规律找到了,就好背了。好,开始背起来,大声地背读。
生:(自由背读,气氛热烈)
师:现在个人背。(学生纷纷背读)
师:试背第二首,注意脑袋里有一个框框:事件—旅途—经历—愿望。好,现在开始背。
生:齐背《游山西村》。
师:好。基本上背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