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做铺垫 顺利推进
教学铺垫,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引入知识、简介背景、预读课文、调动情绪等等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做的事。
铺垫可以用于课文整体的阅读教学,也可以用于课文局部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用于课文难点的教学。它更多地用于文学作品和文言诗文的教学。
下面从表达目的的角度,介绍几种铺垫的手法。
1.氛围式铺垫。如《珍珠鸟》:
(开讲以后)师: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小小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一只神气十足的小鸟,一只肯靠近我的小鸟,一只乖巧的小鸟,一只可爱的小鸟,一只听话的小鸟,一只贪玩而又听话的小鸟,一只对人很信任的小鸟,一只很稚嫩的小鸟,一只很懂事的小鸟……
师:这样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来感受它吧。
此种铺垫的目的是为了酝酿课文学习的氛围,表现教学的情感倾向,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它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时候也可运用适当的音像手段。
2.释难式铺垫。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今天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这首诗,先要了解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课件展示)
(1)丧乱: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2)茅屋:就是“草堂”。是当年杜甫在亲朋的帮助下花了一两年时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起的一座茅屋。
这种铺垫带有很强的知识性,是为化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而铺设的。它有时与下面的背景式铺垫合二为一。
3.背景式铺垫。如《纸船》的“课中插页之一”:
冰心生于1900年,1999年去世。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中,冰心是中国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1923年,23岁的冰心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海上,冰心写下了这首思念母亲的《纸船》。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纸船》就是这样韵味悠长的抒情诗。
师:这段话让我们明白,这首诗是作者离家的时候写的,是一首年轻的女孩遥思母亲的诗,又让我们了解了冰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许多文史家的眼中,她是中国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此种铺垫出现的频率很高,其目的是介绍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知识,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名著节选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进行多重铺垫。
如果更加艺术一点的话,这种铺垫可以运用“侧面引入”的手法。如《小石潭记》:
让我们来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了。因此,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4.设例式铺垫。如《雪》: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下面的短诗:
雪是洁白的
它悄无声息地一路走来
当大地歌吟它的壮美
当田野感谢它的滋润
雪
只有洁白的沉默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发言)
师:同学们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对作品的感受。
什么是作品感受呢?
作品感受,就是对文章的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阅读感受。
如: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感受作品中的故事,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作品中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品中的情趣,感受作品中的哲理,感受作品中的人生经验……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雪》进行作品感受。
这种铺垫的目的或者是演示学习方法,或者是点示学习角度,它往往用短小精致的例子,简洁迅速地将学生引向作品,引向作品的学习活动,从而顺利地推动作品的教学。
这种铺垫有时也可以做得更加艺术化一点。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段:
(简介课文与作者之后)
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样的小诗呢?让我们听听几位成年人对往事的回忆吧:
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十七岁时最喜欢的普希金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这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它让我体会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读到的,很感动。……我算是跟这首诗一起长大的吧。
在课文开讲之后,教师没有急着把学生引进课文,而是宕开一笔,插进一些人家的“读后感”。这个美妙的细节能够立即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为巧妙的是它酝酿了课堂教学气氛,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品析性发言预设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