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示例 化解难点
“示例”的教学手法,在理科教学中用得很多,教师往往示例先行,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例题再去进行解题实践。
作文教学中,这种手法也普遍地得到运用。但阅读教学中的示例手法运用得不是很多。“示例”在教学中往往被“讲析”替代。
所谓“读法示例”,是教师在解决某个教学难点时,利用课文上或者非课文上的语言材料示范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让学生学用这种方法去进行课文阅读。
“利用课文上的材料”进行读法示例,显得比较平常,能起作用但表现不出新意。
有趣的是“利用非课文上的语言材料”进行读法示例。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在“新意”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如果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难时,可以考虑用简明的课外材料进行演示。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比较直观,容易说清道理,表现方法,降低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够扩大教学容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学法迁移。
我在教学《生物入侵者》的时候便是这样。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中语汇
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
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就初中教材里篇幅有点长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进行示范教学的话,更难以在一个课时里面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在第二板块(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的教学中运用了“读法示例”的方法。
在新华网上觅得了一篇短文。我告诉同学们,我是这样对文章中的说明对象进行认识的:第一,明确文章中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第二,围绕说明对象勾画出有关段落中概括说明的句子,将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就基本上表达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如文中画线的句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据保守估计,全国主要外来物种仅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
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负责人介绍,外来物种对我国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外来入侵物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其次,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
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害灾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的危害每年超过140万公顷;豚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比如,豚草、三裂叶豚草现已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
这位负责人建议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的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查明我国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加强对生物入侵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的防范意识;积极寻找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识别、防治技术,以对当前生物入侵的蔓延趋势加以有效遏制。
我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认识课文中的“生物入侵者”。
同学们在各段中画出了这样一些句子: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教学过程得到有力的简化。
在以上这个教学步骤中,教师只简单地讲了几句话,再加上自己的“画线”演示。同学们进行观察,进行领悟,动手操作,展现“成果”。
有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可以体会到“一举多得”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