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写课文 摇曳生姿
请读下面一段文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直接叙写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表达出他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这段文字,从诗歌的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写到第四联,简洁地“串”讲了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基本意思。
再请读下面一段文字:
幼时的鲁迅不喜欢放风筝,并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管束着弟弟,不但不准他放,而且将他偷偷做的风筝当面给踏毁了。多年以后,当鲁迅从一本外国书上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先前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便在眼前展开,心像铅块一样,“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然而弟弟对此事的“忘却”,更让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段文字,按照《风筝》的行文顺序,高度简洁地概述了它的基本内容。
像上面这样用“写”的方式、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简洁地串讲、介绍、评说、欣赏课文的写法,叫作“串写课文”。
“串写”,是文言诗歌赏析中共用的手法,无数的诗歌赏析文章都遵循这种写法。
一个人,如果具有了“串写”文章内容的能力,就有了高层次的概括与表述能力。可惜初、高中语文课后练习中,几乎没有设计过这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力训练的练习;用此种方式方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极少有人尝试去做。
在教学实际中,是可以运用此种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文意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表述的。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精短的文质优美的短篇课文,特别适合于文言诗文的阅读理解训练。
如《夸父逐日》的学习,朗读、认读课文之后,可以要求所有的学生写“内容简说”:
在《夸父逐日》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但仍不解渴,又“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为人类继续造福。夸父真是一位气概非凡、本领神奇的人物。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在理解、欣赏课文的内容之后,可以请同学们以“心情”为话题“串写”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作者“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欣然起行”。在兴奋愉悦之中,又“念”及“无与为乐者”,表现出孤寂之感。在“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之后,知道“怀民亦未寝”,这让作者心中更加高兴。于是两人“相与步于中庭”,在月光下的漫步,心情是多么恬静愉悦。“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也是作者宁静美好心情的写照。然后作者轻轻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寥寥数语,意味深长: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如教学《答谢中书书》,朗读、品析之后,可以从下面各种难度不同的“串写”要求中选择出一种,对学生进行训练。
1.用“串写”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说:
文章起笔点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话题,接着对“山川之美”进行刻画,对山峰、河流、石壁、树木及清晨的山林、傍晚的河流进行描绘。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的感叹结束。全文68个字,高山、清流、朝林、夕水,无不行于笔底!
2.用“串写”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描述: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用“串写”的方式,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欣赏:
作者开篇抒发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着描绘山川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仰一俯之间,写出了山河的壮丽与秀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不仅写出了两岸山岩的陡峭,还描绘出了它斑斓的色彩,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让我们感受到“翠竹”的亭亭玉立和摇曳多姿。而“山川之美”的最佳时刻,自是一朝一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山川之美,哪里去寻找。于是作者面对这人间的天堂,发出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的感叹。
还可“串写”对课文语言的赏析……
于是,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写法,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之中,尽显婀娜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