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篇比读 见解深刻
双篇比读是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思维模式和教学形式,也是常用的教学论文写作模式,其效果是于比较之中见广泛、见深刻。
双篇比读,就教学论文的写作而言,没有多少禁忌;而对于课堂阅读教学而言,则需要讲究技巧。如《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比读文章,已经有很多人写,而这两课的比较阅读教学,却很少看到有人操作,就是这个道理。
双篇比读的教学设计,首要的技巧是选材——材料尽可能精致小巧一点,这样便于学生研习,也便于教师把握。
笔者第一次公开课讲的是《口技》和《天上的街市》。其中《天上的街市》有一个环节是“双篇比读”,其选材比较容易把握。
教学材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第一块教学的主要内容:
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2.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
3.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
第二块教学的主要内容:《天上的街市》《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阅读。
研讨之后,教师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为:
两首诗词,都有音乐之美、图画之美、情感之美的特点。
它们都在美好的想象中表现追求理想生活的崇高主题。
前者是一首诗,后者是一首词。
前者的作者是诗人,后者的作者是领袖。
前者写作于贫弱不振的旧中国,后者写作于光明灿烂的新社会。
前者的想象在星空,后者的想象在月宫。
前者具有浅吟低唱的韵味,后者具有豪放雄浑的风格。
前者安谧宁静,神奇瑰丽;后者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前者想象中的“美”是为了反衬,后者想象中的“美”是为了烘托。
前者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是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颂扬。
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是多么和谐,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这样的教学,因为材料的小巧及进行比较阅读,所以碰撞出了很多火花,能够做到见解深刻。
双篇比读的教学设计,技巧之二是选点——选点可能比选材更加重要。所谓选点,就是选择角度,比较阅读角度的选择要尽可能精致实用,即使某种角度可以发散出许多内容,但就“角度”而言,还是应当讲求精致。
如下面《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比读角度,可以主要以突现不同点为目的,也可以主要以突现相同点为目的。求得相同点的目的,是发现文章结构的规律,以利于学生的背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两首诗首联都写出行。前者写诗人塞外出使的经历,后者写诗人出蜀至荆门的游历。
第二联都写的是漫长的历程。前者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后者写两岸地势的变化,山峦从视野中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
第三联都写了奇妙景物的独特风貌。前者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后者用清雅的画面描写展现了江上的美景。
第四联都是含蓄地抒情。前者渗透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后者则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
两首诗都是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根据这样的行文思路,背诵时就有规律可寻。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蝉》《贝壳》的比读角度,同样是以突现相同点为目的,同样是发现文章结构的规律,但这次探索的目的,则是用散文构思的规律来影响学生的写作。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引出事物”)
…… ……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这是“描叙事物”)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地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因物抒情”)
贝壳
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这是“引出事物”)
…… ……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一丝不苟啊!(这是“描叙事物”)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这是“因物抒情”)
小结:
“引出事物”→“描叙事物”→“因物抒情”:一般来讲,这就是咏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模式。不管文章的主题相去多么遥远,不管作者的笔法是多么迥异,思路却大致是相近的。
这样的教学,因为材料的小巧,又因为在比较之中抽象出规律,所以,同样见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