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析 一石双鸟
说到“以读带析”,要注意与“边读边析”区别开来。“边读边析”一般指边阅读课文边分析课文,而“以读带析”则有特定的含义:1.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2.这里的“析”是要用“朗读”来表现的;3.“读”与“析”的活动是由学生进行的。所谓“带”,含有“顺带”的意思,“以读带析”说的是:以朗读带分析,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带完成一定的分析任务。
如课文《夸父逐日》的朗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用朗读停顿表现出你读懂了课文的层次。
这里的要求不是一般的朗读要求,“用朗读停顿表现出你读懂了课文的层次”是既有朗读的要求——停顿,又有分析的要求——层次,用朗读停顿标示分析的结果,这就是“以读带析”。
所以,在“以读带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双重的学习任务,这就是所谓的“一石双鸟”。
“以读带析”的教学优势表现在:学生需要自己去朗读,去感知,去体悟,去分析,去概括,去揣摩,方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训练学生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散步》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建议同学们这样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文中的“波澜”在哪里呢?老师不知道,但你们一定知道。你们怎么会知道呢?分析文中与“波澜”有关的词句就知道了。
要求学生读好“文中的波澜”,这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品味课文内容并选定朗读的内容,学生选定的内容是写“后来发生了分歧”的第6、7两段,然后自由朗读,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表现着“波澜”中不同的人物。
这样的教学设计,优点太多了:教材处理比较轻松,切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十分快捷,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而且,不知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少话语。
设计并组织语文课堂上的“以读带讲”活动,对教师品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可以说,教师如果对课文只是浅尝辄止的理解分析,是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教学活动的。
如下面《纪念白求恩》的教学片段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师:下面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一下怎样读出层次来。(有同学在思索,有同学在小声议论)
好,试一试。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女生: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男生: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师:第4段,请一个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然后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生1: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很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齐读: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师:通过朗读这个步骤,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叙是基础,再通过议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通过概括,对课文的内容加以浓缩,吸收其精华。
设计并组织语文课堂上的“以读带讲”活动,对教师品味欣赏课文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有的活动并不只是限于“读出层次”来,而是有更高的朗读、品析的学习要求。
如《白杨礼赞》教学片段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一段文字: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师: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2.师:这段文字的第一个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重音。
3.师:这段文字的第二个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激情。
4.师:这段文字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树的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
5.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以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朗读有怎样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