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体阅读 带来新意

50 变体阅读 带来新意

人们常说,课文《岳阳楼记》的画面真美,《安塞腰鼓》是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山居秋暝》是清泉一样缓缓流淌的乐章,《变色龙》就像一场独幕剧,《观潮》是精彩镜头的剪辑……,这是在用美术的、音乐的、戏曲的、摄影的眼光看课文。

不从原来固有体裁的角度来分析、研读、欣赏文章,而是变换角度,从其他文体或者手法的角度来欣赏文章,可称之为变体阅读。《春》本来是描写文,是散文,不从散文的角度来分析它而从“图画”的角度来分析它,就带有“变体阅读”的味道。

变体阅读大量存在于作品欣赏之中,如《石壕吏》,就有这样的赏析:

《石壕吏》的写作特点,第一是用了写剧本的方法。

《石壕吏》中有四个人物:作者杜甫,老翁和老妇,加上一个抓壮丁的吏。四个人的“出场”和“退场”是这样交代的:

“暮投石壕村”,作者出场;

“有吏夜捉人”,吏出场;

“老翁逾墙走”,老翁出场;

“老妇出门看”,老妇出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吏带老妇退场;

“天明登前途”,作者退场;

“独与老翁别”,老翁独自一人留在场上。

这个“场”就是石壕村的那家农舍。剧本交代剧中人物的出场和退场,也是这样;不过剧本不把作者自己写进去,而《石壕吏》中首尾都有诗人自己。

再,剧本往往通过对话说明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石壕吏》也是这样。

它只有24句,却有13句写老妇的话,她的话说明她一家有什么人和全家人的遭遇,有“存者”和“死者”,“死者”固然“已矣”,“存者”也并不幸福,只是“且偷生”。她的话说明了战况激烈,死亡惨重,这就是吏为什么要“捉人”,知道吏来捉人,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老妇为什么要“啼”得“一何苦”。

(摘自石声淮《〈石壕吏〉简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3期)

在这里,作者从“剧本”的角度分析了“诗”。

而我们也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编写《石壕吏》课本剧,在这个过程中,将“诗”变成了“剧本”。

在这里,是把一首文言叙事诗当作一个微型“剧本”来读。

这样的品读过程,是不是比听那种一字一句的串讲要深刻得多呢?一幕一幕的场景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抓壮丁”的悲剧将给我们清晰、生动的印象,历久而不淡漠。

变体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同样屡见不鲜。我们常常指导学生从“诗情画意”“音乐之美”的角度去欣赏某一篇文章、某一个文段,就是如此。有的教参文字对课文画面的分析,甚至精深到了“专业”的程度。如《湖心亭看雪》教参中分析“雾凇沆砀”句的文字:“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而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章“画面”欣赏的青睐。

笔者在《三峡》的教学中曾着意地引导学生欣赏过第3段文字的“画面”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