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入手 正面解读
我的《狼》的设计及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一段,要求是:朗读之中,在课文的某个地方要加进一个表示非常惊讶的“啊”字: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边朗读边体味在哪个地方加进“啊”字为好。当把这个“啊”字在“转视积薪后”读出来时,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读得绘声绘色的。
湖北兴山县的陈光福老师在网上这样评价道:
在“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之间加的“啊”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不仅让我们与文本有了心灵的对话,对文中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还与余老师有了心灵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听者的教学尝试。这个“啊”字,“啊”出了故事的惊险曲折,“啊”出了屠户的心思缜密,“啊”出了名师的独具匠心,“啊”出了听者的教学尝试……因为有了这个“啊”字而使文章气势陡增,学生演读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教师的这种“有意而为”表现了他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奇特的处理。
这种“奇特的处理”就是笔者使用的“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
在使用这种手法时,教师并不正面切入课文,并不是用讲析、欣赏、品评、质疑等等方式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设计的活动好像与课文品析没有什么关系,而实际上是为了“歪打正着”,实际上是为了品读课文。在《狼》的第4段的朗读教学中要求在什么地方加进“啊”字,其实就带动了学生对课文情节、对课文情境、对人物境遇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还要将自己这样的理解用语音表现出来。
将“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运用于读写教学,其好处是: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能化解课文教学的难点,有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种手法,能用于课文片段的教学,也能形成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新鲜创意。
如《说“屏”》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但笔者没有运用那种提问、朗读、概括的方法,而是运用了一个全新的“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新鲜创意。
请见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咱们怎样学习课文呢?两个字:(屏显:精选)。下面就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来试一下你们的身手。什么有趣的练习呢?
(屏显: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
师(教师出示人教版课外阅读文选进行示例):你们看这篇文章的上方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从文章里面摘出来的,放在此文的标题上面。啊,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好有趣呀,就想读下面的文章,这种编书的手法叫作“引读”。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做这样一个练习,从课文里找一句话放在课文的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开始。
(学生翻阅课本,教师巡视)
师:建议你们同桌之间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
师:好,一起来交流看法,选哪个句子放在前面最有趣、最吸引人呢?
(学生踊跃举手)
师:好,你先来。
生1:我觉得应该引用唐人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师:因为它有诗意,而且很典雅,能够吸引我们往下看。好的,这是一种观点,继续来。
生2:应该是文章当中的“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师:屏是真能够吸引人的,(语言很富有感染力)猛然一看,怎么“吸引人”呢?就想往下看。好,请说你的观点。
生3:我觉得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齐声称道”。
师:理由呢?
生3:理由就是“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师:怎么巧法呢?
(启发学生,学生犹豫)
师:就是功能和美感怎么完美地结合,一定能吸引人看下去。
生4:我选的是“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感觉这个“神秘”会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师:对,这个“神秘”能够激发我们看文章的欲望。请说你的。
生5:“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他选的是关于屏的作用的内容。还有其他同学呢?
生6:我觉得是第1段中的第一、二句话:“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师:你选的也可以,就是长了一点。好,我觉得你们都挺厉害。其实找这句话要关联到全篇文章,因为这句话一定要和全篇文章有重要的联系,人家才喜欢看嘛,请看大屏幕。
(屏显教师精选的句子)
师:这句话你们没找出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你看把它放在文章最前面,人家也会心生向往之情。
师:其他几个句子,你们都找出来了,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