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挪文句 牵动品析
课文之中,常有句子摆放的地方不对,或者说这样的句子到底应该放在文章或者文段的什么地方,是值得斟酌的。这恰巧为阅读教学设计的机巧性提供了契机,提供了极好的阅读品析和思维训练的有用材料。
像《松鼠》,在某个教材的版本中,它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这一段中,句子组合是有问题的。
可以这样设问:为了使这段文字思路清晰,内容紧凑,需要删去或者移动哪个句子?
对于“段”的阅读来说,这是一个“主问题”。它牵动了对全段内容的深刻分析,不仅要从概括的角度理解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分析层次与层次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说,这是阅读分析训练,也是思维训练。
研讨的结果是:“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这个句子放在这里显得不伦不类,既与上句接不上,也与下句接不上,也与全段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没有什么关联,需要删去或者移动地方。
可以用另外一套教材的版本来证实这样做是可行的:苏版七年级下册的《松鼠》中,这个句子被移到了第3段——这一段是讲松鼠住与吃方面的生活习性的。
有意思的是,在苏教版的《松鼠》中,却又有一个段落为我们提供了训练的机会,这是课文的第5段: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这一段的表达,理路不清晰,层次之间的语言衔接显得生硬。
可以这样设问:为了使这段文字更加流畅,更有层次感,需要将这段文字中的一个句子变成全段的总结句,请你试一试并润色这段文字。
这同样是一个“主问题”,同样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和思维活动。
交流的结果是,这个段落可以这样修改: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广,足够坚实。它们建造的窝,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做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原来,“既舒适又安全”这几个字才是全段文字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宽广坚实的窝是舒适的,能够遮挡雨水的窝是安全的,这样一改,这段文字才更加漂亮,思路才能得以完全畅通。
这个活动,牵动了对全段文字的细致分析;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修改训练。
再来看课文《故宫博物院》。
这篇课文中的第7段是一个长句,多年以来不断有人指出它出现的位置不对。
先来看看课文的内容:
…… ……
第4段,作者用了一个大段重点说明介绍“三大殿”。
第5段,作者用了一个大段对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进行总介。
第6段,又用了一个大段对太和殿的“大殿”进行重点的介绍。
第7段,作者写道: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既然出现了这一段,那么可以说,对三大殿的介绍应该是到此为止了。
但接下来的第8段仍在继续介绍太和殿的用途: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
第7段,它切断了课文对太和殿的介绍,它出现的位置让人费解。
于是可以设问:根据全文说明顺序的安排,《故宫博物院》中的第7段最好放在什么地方?
这是一个牵动全文品读的“主问题”。学生要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反复的研读,弄清楚全文的说明顺序,划分说明内容的层次,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可以将这一段放在课文第10段的后面,这时对“三大殿”的说明介绍已经完毕。如: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
像这样的教学创意,带有一点“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意味,做的是将一个句子挪动一个地方的事,带动的却是对一个段或者一篇文章的细细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