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阅读活动是: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个导入语不足100字,简洁动听,情意盎然,层次分明,自然得体。
一种做法是,抓住课文内容或者课文标题的特点,设计自然轻松而又别出心裁的能紧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导入。
比如《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文笔秀美,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课文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它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抓住它的标题,设计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带着兴致、带着兴趣进入课文。
请欣赏我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写课文标题的。(展示课件)
小石潭 记
小石潭记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1:“游”。
师:那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2:老师,加“事”字。
生3:老师,加“景”字。
生4:我认为可以加“趣”字。
生5:不对,应该也是加“游”字。
师:啊,还是加“游”字。原来呀,“游记”也是可以说成“记游”的。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某次游览的经历记下来。把这个过程记下来,就叫“记游”。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小石潭游记”,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小石潭记游”的。
这个导入时间约两分钟,然而学生已经被这轻松有味的话题“调动”起来了。
一种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的特点,设计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导入。
如《说“屏”》,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以及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文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屏”这个事物尽管在作者的眼中是那样的美好,但早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这时候的导入可注意知识的铺垫。
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
师:今天学习《说“屏”》。先来看看屏风是什么样子。
(课件显示屏风图片)
师:(屏显1)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样式,起分隔作用,挡风、缓冲视线,同时也比较漂亮。(屏显2)这个艺术一点,上面有书和画,是木屏。(屏显3)这是课文里面说的锦屏。(屏显4)这是石屏,庄重、典雅。(屏显5)这个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一般屏的功能了,作为一种工艺品放在家里欣赏,你们看上面画的是“四君子”:梅,兰,竹,菊。
师:说“屏”说“屏”,还要理解“屏”的含义。这含义理解起来很有意思的,大家看着屏幕读起来。
(屏显: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学生齐读)
师:原来“屏”的古老意义就是“墙”,后来这个意义又发生了一点变化。“屏”如果有墙的含义在里面,它的用途就是一个屏风。请读起来:
(屏显: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学生齐读)
师:再看它的意义变化:
(屏显: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学生齐读)
师:哦,原来孔雀开屏的“屏”是这样的意思呀。
师:“屏”的含义继续发生变化,看:
(屏显: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学生齐读)
师:一个“屏”字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多有趣呀。
这个导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图”,感知各式各样的屏,时间约1分钟。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屏”字的含义,时间约3分钟。这样一个4分钟以内的导入,很好地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导入的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总之应该做到“巧妙导入,自然得体”。有时候,简短的一两分钟的导入,也是颇费斟酌的,宁愿多花一点时间,以追求美好的教学效果。